【摘 要】
:
全球对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达成了共识,我国是海洋大国,发展亦离不开海洋。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同样需要海洋意识、文化的软实力支撑,在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下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刻不容缓。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学生海洋意识缺乏,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校本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学校,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系统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方式;落实活动,提高课程质量。将海洋意识教育与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对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达成了共识,我国是海洋大国,发展亦离不开海洋。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同样需要海洋意识、文化的软实力支撑,在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下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刻不容缓。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学生海洋意识缺乏,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校本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学校,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系统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方式;落实活动,提高课程质量。将海洋意识教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焦点定位在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强调适应学校特色、跨学科视角以及主题活动的应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为本人教育实习学校,也是本文构建设计出“海洋”校本课程体系依托的学校,为实践地点设计出“海洋”校本课程体系,目的是为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确定研究内容与思路。通过文献研究从海洋意识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两大角度出发进行文献梳理,并对海洋意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及跨学科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理念、“过程”理论对本文的指导意义,确定了研究内容与路径。第二章,现状及需求调查。通过问卷对天津市中学生海洋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海洋意识尚有欠缺,但对“海洋”校本课程充满期待。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学时等方面基本框架。第三章,“海洋”校本课程分析过程。在梳理校本课程设计相关案例基础上,结合教育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校的课程类型、课程特色、课程条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海洋”校本课程体系建构。“海洋”校本课程在设计时参考了大量文献中的校本课程设计案例以及各中学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结合对课程开发的分析过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与课程保障六大方面构建了该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第五章,“海洋”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设计研究。结合实习学校实际情况,对“海洋”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三类课程:基础课程、发展课程、探究课程的实施做出计划安排,开发了聚焦“一带一路”、走进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课例。第六章,效果与反思。通过访谈法总结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整理教师对“海洋”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见,从而为调整和完善校本课程做准备。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提出的“海洋”校本课程体系有待于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并未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其他专业更有难度,故要从高校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自我认知三要素出发,建立适合艺术类大学生教学(专业)策略、实训策略、心理策略等就业能力培养策略,从而完善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将“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新的评价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然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核心素养的评价仍然是一个难题。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理念向评价行为转变,是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为了构建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使其既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有诊断、导向、激励作用,又能检测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
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旅行体验与研究性学习于一身的全新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
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该环节的开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后续环节的开展,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效的导入是新旧知识间的桥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连结和过渡,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地理课堂对导入环节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分析总结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导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各章内容的安排主要如下:第1章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对环保的需求日益提高,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传统能源消耗大国,为缓解能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随着多年的深入落实,校本课程逐渐趋向规范化与多样化。2018年1月,教育部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有何特点?如何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要素息息相关,从科学视角认识二十四节气,地理学科义不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长期定植于胃粘膜,可引发常见的胃部疾病: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胃癌等,另有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与溃疡性结肠炎有着紧密联系。在H.pylori感染过程中,CD4+T细胞是主要起保护作用的细胞,它可分化成分泌IFN-γ的Th1细胞以抵御病原菌的感染。T-bet基因是Th1细胞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诱导IFN-γ因子的产生。近年来研究表明,Notch1在CD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全面落实新课改教学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场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是参与者和载体,先进的理念和课程要靠教师这个载体去实施。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必须依靠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一步。本文在对高中生学习行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新授课并观察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探讨教师如何就新课程理念的初衷进一步促成学生学习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目前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社会性发展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往将知识内容割裂开来的单课时教学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大环境,教学方式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单元教学可以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学科“大概念”,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形成从整体把握学科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习惯,促进教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