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从哲学、文化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和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解放后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学科性质的演绎及其汉语文教育的构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并希望借此有助于我国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解放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语文学科性质经历了“工具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与技能性”、“艺术性与科学性”、“螺旋性与直线性”、“模糊性”等多种属性的认识与演绎。进入九十年代,语文界开始从八十年代“方法论”的热恋与低鸣中转移到语文教育本体的思考上。语文教育本体的思考又主要体现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工具文化载体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汉语教育本体质的“民族性”三次争鸣论辩中,从此语文学科性质开始由困顿的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 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笔者认为语文是负载、传播人类文化和进行母语言语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浯文教育旨在从本民族语言的特质出发,通过人文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体验,培养学生人文主义情怀以及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笔者认为汉语文教育的构建应围绕“工具性”、“文化性”、“人文性”、“民族性”等四性来着手进行。 汉语文教育的构建包括四部分内容:即语文能力的构建、语文教育的文化构建、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汉语教育的民族性。其中,语文能力的构建包括语文认识能力的解构与形成(经验与知识是语文认识能力的逻辑起点、语感是语文认识能力的初级形态、语文的理性分析综合能力是语文认识能力的高级形态)、语文实践能力的解构与形成(读、写)。语文教育的文化构建,一是语文教育内容的文化构建(求真的科学教育、至善的价值观教育、尽美的文学教育)。二是语文教育主体的文化定位,它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主体之间的文化承传,教师和学生都是文化传播、吸收、创造的主体;主体间的文化传承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辐射,主要指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文内容为基点而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与经验的传递、幅射、交流、启迪;语文课是以语言文学教育为主体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综合型的文化课。语文教育价值人文取向,其目的在于以科学的人文主义的视角去观照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从传统的语文思想教育的“泛政治化”、“伪圣化”、“成人化”、“简单化”阴影中解脱出来,而朝着人类理想的终极追求,朝着祖国的民主与富强,朝着人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历史进程迈进。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立足于对学生心灵世界多元的、多维度的、立体的,非成人的人文情怀的培育,从而使学生达到“应然”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汉语教育的民族性,笔者试从汉字建构和汉语语汇的组合精神探讨汉语字汇和语汇教学的特点,试从汉语音乐美的特质中探讨加强小学、初中的韵语、音节语教学的力度,试从汉语语法的民族表征探讨汉语语法教学的应然性。 以上探讨仅仅是汉语教育的冰山一角,但它确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份真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