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分析临床收集病例的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的影像学及术后病理特征,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影像学特征与胃间质瘤诊断的联系,以及超声内镜影像学特征与胃间质瘤危险程度分级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胃间质瘤术前检查的准确性,并根据术前检查初步进行胃间质瘤的危险程度分级,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收集51例术前拟诊为胃间质瘤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通过胃超声内镜检查拟诊为胃间质瘤,并接受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手术,具有完整手术后病理资料;胃超声内镜特征采用肿块部位、生长方式、镜下大小、回声均匀性及内部有无液化坏死;胃间质瘤术后病理采用Fletcher等提出的按危险程度分为极低、低、中和高的4级分级方案,其中将极低与低度合并为一类,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卡方统计方法分析病例中胃超声内镜影像学与术后病理特征的联系。
结果:51例病例中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间质瘤33例(诊断准确率达64.7%),其余诊断平滑肌瘤10例(19.6%),神经鞘瘤1例,粘液细胞性恶性肿瘤2例,异位胰腺、外压、胃壁血管球瘤、炎性纤维性息肉、肌壁间坏死性结节性肉芽肿各1例:超声内镜检查胃内隆起性病灶的横断面最大径在0.5~7.6cm之间,平均2.8cm;根据部位的分布、回声均匀程度、生长方式及肿块内部有无液化坏死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部位的分布、回声均匀程度两个超声内镜表现与胃间质瘤的诊断的相关性较大(p=0.001,p=0.005);而根据部位的分布、肿块的镜下大小、回声均匀程度、生长方式及肿块内部有无液化坏死与胃间质瘤生物学危险程度分级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提示胃内肿块的镜下大小与胃间质瘤危险程度分级相关(p=0.032)。
结论:胃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直观观察到粘膜下病变的典型超声特征,并可显示病灶的波及范围,是目前胃间质瘤术前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超声内镜下起源于肌层、低回声、边界清楚且规则的胃粘膜下肿瘤提示倾向良性消化道疾病,内部回声不均匀或肿块内部有液化坏死与恶性病变或间质瘤恶性程度倾向无明显相关性;胃间质瘤超声内镜下多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清楚且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或有液化坏死提示肿瘤内部坏死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程度无显著相关性,肿块的超声内镜下所见大小与间质肿瘤的危险程度分级相关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