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借助它物来理解事物并传递思想。《论语》作为四书之一,隐喻语料丰富,为我们较为全面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论语》中的隐喻涵盖了自然、天文、地理、军事等多方面的概念知识,如果仅仅从文字层面探析隐喻,难以揭示其隐含的认知概念。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础,通过各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和整合,有利于我们认知隐喻的意义。该理论在中国诗歌隐喻的翻译中得到了实证研究,但是在儒家典籍中未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本文将该理论应用于《论语》隐喻翻译的研究,希望拓展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空间模型、构建和优化原则在隐喻翻译的应用范围,更好地传播儒学思想。 本研究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隐喻翻译涉及的三大概念整合系统(作者系统、译者系统和读者系统)的关系和隐喻翻译的解构与重建过程。以《论语》中关于“人”的隐喻和教化隐喻为研究语料,通过解构作者系统,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的空间网络模型和构建原则分析《论语》中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该过程的隐喻合成结果可检验译者对隐喻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在解压原则的指导下解构辜鸿铭和威利的隐喻译文,重建译者系统的隐喻翻译的认知心理空间,利用优化原则检验探讨各空间映射是否合理、两译文能否在读者系统中顺利合成概念并分析二位译者整合方式的不同。 经过样本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论语》中的隐喻翻译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第一,威利和辜鸿铭对隐喻的理解正确,在翻译整合系统中提供了正确的输入空间l;第二,在二者的译文得失分析中主要应用了模式完善原则,最大关联原则和关键关系强化原则;第三,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看,译者翻译整合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威利译本主要是原文本空间投射以及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双重投射的结果,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文化因素,而辜鸿铭的译本侧重于译者认知空间的投射结果,采取文化移植和归化的手法。基于二位译者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不同,二者的翻译都有利于目标读者合成隐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