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乳牙龋危险因素分析及唾液防御素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了解南宁市民办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民办幼儿园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检测学龄前儿童唾液中α防御素1-3(human alpha defensin1-3,HNP1-3)和β防御素-2 (human beta defensin-2,HBD-2)的浓度,为学龄前儿童唾液防御素与乳牙龋病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2008年6月对南宁市3所民办幼儿园402名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龋病检查,并对可能影响乳牙龋病发生的社会和行为因素:出生情况、饮食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因素的不同情况分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患龋程度(dmfs)的差异,筛选出与乳牙龋病可能相关的因素,采用多元直线回归,建立三个模型:3~6岁全年龄组模型、3~4岁组模型及5~6岁组模型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研究对象中262名3~5岁儿童唾液中HNP1-3浓度和66名儿童唾液HBD-2的浓度,并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唾液HNP1-3、HBD-2浓度与dmfs关系。结果: 402名儿童中261人患龋,患龋率64.93%,龋面均(X dmfs)6.11,龋均(X dmft)3.56,龋坏充填率0.84%。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出生情况、孕期母体情况、婴幼儿期身体状况和不同进食甜食、牛奶或饮水加糖习惯以及不同的餐后漱口习惯、父母亲刷牙情况和月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儿童的患龋程度(dm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3~6岁全年龄组模型乳牙龋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牛奶或饮水加糖情况、婴幼儿期身体状况、甜食;3~4岁组模型是:牛奶或饮水加糖情况、婴幼儿期身体状况、出生情况;5~6岁年龄组模型是:婴幼儿身体状况、甜食。检测262人唾液HNP1-3,浓度中位数5.15ng/ml;检测66人唾液HBD-2,浓度中位数2.20ng/ml。唾液中HNP1-3、HBD-2浓度与dmfs关系,经Spearman检验,未见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57、0.130,P值分别为0.358和0.300。结论: 1、年龄较大、婴幼儿期身体状况不良、每日摄入甜食频率过高、经常在牛奶或引水加糖可能是南宁民办幼儿园3~6岁儿童乳牙龋的危险因素。2、HNP1-3和HBD-2在3~6岁的无龋儿童和有龋儿童中均有表达,表达差异较大,但尚不能说明唾液HNP1-3和HBD-2浓度高低是否与乳牙龋病严重程度有关。
其他文献
题目是巩固、反馈、提升、总结知识的一个纽带,更是由知识到能力的提升桥梁,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题目,其中说题就是数学教师一项基本技能.本文以
“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的需要是第一选择,群众的利益是第一考虑,群众是否满意是第一标准。”这是四川省开江县的党员干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实践中提出的口号,也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又名茶单宁,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总量的65%-80%。儿茶素主要成分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课堂学习兴致,将学生转化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比较多,课堂导入的设计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方法.rn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带来了巨大变化.在网络带来积极一面的同时,也产生了一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有的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有些学生因为以前的种种原因,信息技术基础很差或者根本就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样就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每当看到课堂上,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投入的时候,我在想,究竟是什么“粘”住了学生.每当发现学生们精神萎靡不振,无心听讲时,我在想,究竟怎么了,我需要拿什
素质教育改革将我们的教学目标由原先的知识目标提升至三维目标的达成,其中有一个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目标的制定明确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和评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引导启发学生的作用,而不是发表演说进行满堂灌.传统教学中已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已引起了广大教师足够的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同时,学生也要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