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virus,SMV)病是一种全球性大豆病毒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主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寻找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研究病原-寄主的蛋白互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原物的侵染机制,并且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有效抗性基因,为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属病毒的基因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574,31371646,31101411);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No.CARS-004); 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基金(CX(11)4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virus,SMV)病是一种全球性大豆病毒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主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寻找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研究病原-寄主的蛋白互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原物的侵染机制,并且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有效抗性基因,为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属病毒的基因组是一条单链正义RNA,翻译加工后产生11个成熟蛋白。其中P3N-PIPO蛋白是Potyvirus属中新发现的蛋白,功能了解较少。近期的研究表明P3N-PIPO主要与病毒的细胞间运动有关。病毒蛋白功能的实现需要寄主蛋白的参与,本研究以SMV-P3N-PIPO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中与其互作的蛋白,并通过与之互作的寄主蛋白进一步推测P3N-PIPO功能。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的互作蛋白中我们依据NCBI预测的蛋白功能选择4个感兴趣的蛋白:GmBSP、GmGOS1-2、GmVAMP722、GmHB6作为候选蛋白,并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对P3N-PIPO与候选蛋白的互作区域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利用qRT-PCR技术对候选基因在SMV侵染条件下的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与大豆花叶病毒P3N-PIPO蛋白互作的大豆蛋白的鉴定利用SMV 6067-1分离物的P3N-PIPO序列构建诱饵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初步筛选大豆品种南农1138-2的cDNA文库,共筛选到54个与P3N-PIPO互作的大豆寄主蛋白。利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Phytozome和NCBI数据库Blast分析表明这些蛋白涉及到寄主防御、转运、初级代谢、次级代谢、能量代谢、DNA连接、信号转导、转录和细胞膜运动。利用String软件对这些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涉及到三个明显的植物生理途径: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囊泡转运途径和叶绿体光合系统途径。在鉴定出的大豆寄主蛋白中,转运相关蛋白占较大比例(15%),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一些与SMV-P3N-PIPO互作的蛋白涉及到细胞囊泡转运途径,与之前报道的P3N-PIPO介导病毒胞间转运功能相符;寄主防御相关蛋白也占最大比例(17%),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一些与SMV-P3N-PIPO互作的蛋白参与了寄主信号转导和叶绿体光合系统途径,这些途径和SMV引起的大豆症状形成相关,表明P3N-PIPO除了介导病毒胞间转运外可能在病毒的致病性方面也存在一定作用。2.与SMV-P3N-PIPO互作候选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大豆品种南农1138-2的cDNA为模板,PCR扩增4个候选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系统发生树和跨膜结构域预测相关软件对候选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mBSP含有基本分泌蛋白(basic secretory proteins,BSP)保守结构域,属于谷氨酸锌蛋白家族,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与大豆品种Williams 82中鉴定到的烟草花叶病毒抗性蛋白GmTMVRP的C端具有高度同源性,具有一个典型的跨膜结构域;GmGOS1-2不包含保守结构域,具有一个典型的跨膜结构域,与野生大豆中的GsGOS1-2亲缘关系最近;GmVAMP722保守性最强,含有Login和R-SNARE多个保守结构域,具有一个典型的跨膜结构域;GmHB6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含有抗病基因常有的典型的亮氨酸拉链(HD-ZIP)结构域,不包含典型的跨膜结构域。3.SMV-P3N-PIPO与候选蛋白的互作区域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两种蛋白互作技术对SMV-P3N-PIPO与候选蛋白的互作进一步验证,并对其互作区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mBSP和GmHB6与SMV-P3N-PIPO全长互作,与单独的P3N或PIPO端均不互作;GmGOS1-2与SMV-P3N-PIPO全长或单独的PIPO端互作,与单独的P3N端不互作,表明其互作区域位于PIPO端。酵母双杂交研究显示GmVAMP722与SMV-P3N-PIPO全长或单独的PIPO端互作,与单独的P3N端不互作,表明其互作区域位于PIPO端。而双分子荧光互补研究表明GmVAMP722与SMV-P3N-PIPO全长互作,与单独的P3N端或单独的PIPO端均不互作。4.候选基因在SMV侵染条件下的表达研究利用大豆品种南农1138-2和SMV 6067-1分离物为材料采用汁液摩擦接种方法对候选基因在SMV侵染条件下的表达进行qRT-PCR研究,磷酸缓冲液处理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在SMV侵染后24h前的接种叶中,4个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和对照相比差异没有明显规律,但相对于Oh均有上调表达,表明4个候选基因均对机械损伤有响应。在SMV侵染24h时,4个候选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在接种叶的上位中GmBSP,Gm VAMP722,GmHB6的表达量持续高于对照,表明GmBSP,GmVAMP722,GmHB6受SMV侵染的诱导上调表达,可以作为抗SMV相关基因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AR156是从土壤中分离的一株根围促生菌,前期研究中发现AR156灌根处理能激发拟南芥产生对丁香假单胞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Pst)以及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诱导性系统抗性(Induce systemic resistance,ISR),而叶片注射AR156则能诱导拟南芥叶片产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 SI)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植物遗传多样化机制,在蔷薇科中主要基于S-RNase机制。研究发现,‘鸭梨’的自交亲和性芽变品种‘金坠梨’的突变机制与花柱S-RNase,花粉SLF的突变都无关,其突变可能是来自花粉的非S因子的变异。然而花粉非S因子的变异至今仍然未有研究可以阐述清楚。本文通过转录组测序及蛋白组测序,筛选得到一个差异表达基因LRR-
甜菜夜蛾是蔬菜等作物上的重要食叶性害虫,长期以来单一依赖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致使该害虫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传统杀虫剂以及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氰氟虫腙等新型杀虫剂产生高水平的抗药性。氰氟虫腙是新型钠离子通道阻断剂,被认为是替代传统药剂的良好品种,但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药性水平与机制研究尚不充分。本论文以调查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药性机制为目的,首次发现广东惠州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产
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是原始的无脊椎变温动物,其干燥全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蚂蟥目前在中国被广泛养殖。研究发现,蚂蟥冬眠一般从11月开始,持续到来年4月,当环境温度上升到在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苏醒,但冬眠时期的体重下降和长时间的持续冬眠严重影响蚂蟥的养殖生产效率。冬眠是动物为了在低温下长期生存产生的节能策略的自适应机制。在恒温和变温动物中都存在,其特征是低体温下抑制代谢
细胞自噬(简称自噬)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降解与回收途径,在维持细胞在逆境下生存、清除细胞内有害物质、维持胞内物质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过程包括自噬的诱导,自噬前体的成核,自噬前体膜延伸及封口,自噬体成熟,成熟自噬体与液泡的融合,及液泡内自噬体的降解与释放到胞质等环节,受到许多自噬相关蛋白(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Atg)的调控。除Atg外,部分参与囊泡运输的蛋白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严重危害全球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产量和品质。在中国将SMV分为22个株系(SC1-SC22),其中SC15和SC18是我国南方及黑龙江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且SC15能突破所有10个鉴别寄主品种的抗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毒性最强的SMV株系,对我国的大豆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培育大豆抗病品种是防治SMV最经济、
小麦白粉病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两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与化学防治相比,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小麦抗病基因的发掘、定位和克隆不但有助于小麦抗病基因工程改良,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小麦抗病的分子机制。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14,VV)是小麦的野生二倍体近缘物种。簇毛麦具有抗白粉病、抗锈病、抗黄花叶病、抗全蚀病的优异性状,是普通小麦遗
本文首次对中国的羽爪瘿螨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从2004年到2008年间,共在中国的11个地区进行瘿螨标本的采集,共采集瘿螨标本1400余号,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并发表羽爪瘿螨科新属3属,发表新种34种,本研究中所发现并发表的羽爪瘿螨新种数占羽爪瘿螨科总体的18.6%。本文共记录了羽爪瘿螨科瘿螨35个属183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首次提出的4个新组合和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
本实验室从紫茎泽兰上成功分离了其天然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具有开发成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TeA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其杀草机理是与光系统Ⅱ的D1蛋白结合,抑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光系统Ⅱ受体侧QA到QB之间光合电子的传递,引起光合放氧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导致过能量化,引起叶绿体内活性氧迅速爆发,叶绿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Blur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发的真菌性病害。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源物种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2x=14,基因组VV),Pm21对目前国内所有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表现免疫,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特点,本实验室创造的含Pm21的小麦-簇毛麦异易位系已经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克隆簇毛麦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