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校是近年来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有的文献中以农民工家长作为择校主体来开展研究的著作较少,研究者普遍认为农民工家长没有为其子女择校,也不能为其子女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是最底层的农民工家长,他们也会有提高子女受教育质量的动机和一定的能动性,尽管这种能动性不仅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农民工家长的生计、自身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所以研究在客观条件制约下农民工家长的“自由”择校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市H区的三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中的十一户农民工家长进行访谈,并借用教育部一世界银行“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基线调研所获得相关数据,揭示了农民工家长对所选学校的地理偏好,并对农民工家长这一偏好的成因进行社会学的分析。
研究发现,城市公立学校以及打工子弟学校是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场所,地处城市边缘地区、离农民工家庭的居住地近是这些学校的共性特点。农民工家长之所以选择城市边缘学校是因为这一区的学校的收费较低;家长可接纳这些学校的低质量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同质性高,减少了他们与异质群体交往可能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学校所在的边缘地区满足了农民工家长生活和情感的需要。而农民工家长之所以选择离居住地近的学校是考虑到子女上下学的安全、农民工家长接送方便、低交通成本,此外,入学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性也影响了农民工家长选择离家较远的学校。
总的说来,农民工家长学校选择的地理偏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由农民工的阶层特征,包括经济收入低下,居住边缘,社会网络小,文化程度较低以及流动性身份决定的,农民工家长做出的这种选择更多的是从其生计出发,选择何处、何种的学校都从属于生计的需要,符合其阶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