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特别是随着大地图时代的到来,地图的功能在不断发展,地图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改中对学生地图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一种空间思维,也是一种空间现象。通过对学生心理地图的研究,有助于直接发现学生在地图学习和地图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间接了解学生在日常是否善于观察,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特别是随着大地图时代的到来,地图的功能在不断发展,地图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改中对学生地图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一种空间思维,也是一种空间现象。通过对学生心理地图的研究,有助于直接发现学生在地图学习和地图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间接了解学生在日常是否善于观察,对周边的地理事物是否熟悉,从心理地图了解学生的乡土地理情况。因此,从心理地图的角度来研究学生的地图素养情况,有利于指导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当前我国对基于心理地图的中学生地图素养研究较少,对于学生心理地图水平的测量和评估也缺乏系统化的方法。为此,本文先从“地图偏好”、“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地图要素认知能力”、“地理信息提取描述能力”、“心理地图绘图能力”五个维度出发,分析学生心理地图特征,并通过构建不同年级学生地图素养预期达成度,评价学生地图素养落实情况。结果显示:第一,从数据相关性分析来看,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与学生的绘图能力和信息提取描述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学生兴趣高,能力会相应地提高;第二,从年级差异来看,在地图情感与观点方面,各年级学生基本达到了地图情感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各年级学生都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水平要求,尤其是初一年级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在技能与方面方面,各年级学生在地图提取与描述能力上的实际水平与课标水平要求还有差距;在空间感知能力上,仅有高二年级基本能达到心理地图水平预期要求;在绘图能力上,初中年级与预期水平的达成度较高中年级好,高中阶段学生对地图绘制存在知识上的遗忘,同时,有经过训练的学生绘图能力明显提升,与年级没有直接关系;第三,从性别差异来看,在地图情感与观点方面,男女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高二年级的男生对地图对兴趣较高;在知识方面,学生性别差异不明显;在技能与方法方面,女生在“地理信息的提取与描述”上较男生细致,体现出较好的素养水平,在“空间能力”上,学生的自评结果体现出男生和女生在地理空间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在“位置空间定位”和“经纬线空间定位”两个方面,男生的空间感知较女生强;在“绘图能力”上,从性别上来看,男女生的绘图能力差距不大,但女生较男生会更加细致,形象思维更好,在地理绘图中更擅长复杂地理环境的建构,地理表象较男生丰富,体现出更好的素养水平。因此,针对调查中发现学生心理地图所反映出的地图素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心理地图有助于形成地理思维和地理记忆的特点,提出了中学生心理地图培养的策略,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地图兴趣,提高地图情感”、“建立地理联系,实现知识迁移”、“建立空间认知,丰富地理实践”、“加强绘图训练,提高绘图能力”以及“注重年级渐进,关注男女差异”五个方面。
其他文献
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2013年,我国展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2014年3月,教育部首次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以学科为途径来实现,学科教材是依据该学科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编写,是各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
繁和简,往往是人们对造型的第一直观印象,这也是对受众会发生直接影响的第一个视觉信息因素,显然对受众视觉体验而言至关重要,人们往往因此在空间上还没接近器物就开始有了好恶和取舍倾向。但这并不意味器物的繁、简只是形式、色泽、质地等细节多与少的问题,它会因为时间、空间、主题内容等不断发生改变,因为繁、简感受同时又是相对发生变化的。所以深入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主导下繁与简的结合与变化,利于对家具造型语意的
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离不开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的科学认识与推进重构;离不开中国话语对重塑国际格局、优化全球治理的贡献。回顾历史,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无疑是在这一方面最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之一。文章首先通过回顾历史,分析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因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局势,“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经历了孕育、萌芽、雏形,到正式的提出,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
怪兽这种神秘又恐惧的生物对人类具有先天性的吸引力,它们从史前岩壁上的模糊形象,历经岁月的冲刷,逐渐在文学作品中露头,人们用文字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样貌,这也意味着怪兽有了相对清晰的文本形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成为大众媒介,怪兽也从文本走向了影视,由文本形象转变为影视形象,经历了由平面形象向立体形象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其他生物无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人们渴望看到怪兽
儿童功能性躯体化是指经医学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或经躯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其学业表现、学校出勤率、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均受到影响。但儿童功能性躯体化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识别,如任其发展,会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长期危害。因此,对儿童功能性躯体化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病理生理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对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调查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形态。在研学旅行活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校对研学旅行活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性质的认识滞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不规范,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体验学习理论,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关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两大部分
鲁迅笔下有着大量“坟”意象的书写,表达了鲁迅对个体死亡价值以及自我精神困境的思考。“坟”意象是了解鲁迅文学审美功能的重要关键词,他笔下的“坟”书写承载着启蒙式的精神导师担当。通过对其早期小说《摩罗诗力说》到晚期杂文《女吊》所描述的“坟”图景加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鲁迅核心关注的仍然是个体的精神问题,而“坟”意象书写正是探寻精神归宿问题的一把重要钥匙。首先,鲁迅的“诗力”与创作中有着强烈的隐秘与悲剧气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模块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两个学习任务群将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与语文专题学习相结合,肩负起传承中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学生体会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与革命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发民族复兴责任感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建设经历了恢复重建—初步规范—多样化—落实双基—构建“三维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六个发展阶段。本研究从每个阶段选取6本代表性教科书作为研究样本,从教科书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三大方面建构分析模型进行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经济模块”的内容选择在“学术中心”和“生活中心”相互博弈中,由社会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高中思想政
明知是我国刑法中表述故意犯罪主观认识因素的术语,其认定是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犯罪的关键,对于定罪量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明知及其认定对于司法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明知的认定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分歧,在司法实践中也面临种种难题。对此,通过结合涉及明知认定的指导性案例,分析指导性案例中法官通过哪些证据认定明知,总结出最高司法机关认定明知时的标准。希望最高司法机关明知认定标准可以指导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