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病人正在接受医疗系统服务,在未来这一趋势将逐年增加。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老年病人在全麻觉醒阶段较青年人显著延长。有观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龄人群出现多器官系统整体生理功能减低并伴随慢性疾病,正是这种内环境的改变使机体药物代谢率减慢从而影响麻醉觉醒时间,然而对于依赖机体药物代谢较小的吸入麻醉药物这一现象依然存在[1]。在临床实践中处理吸入麻醉药物引起的老年病人苏醒延迟这一问题时,目前麻醉医生除了依靠机械换气,改变体内药物浓度,目前还没有可靠干预办法[2]。是何种机制影响麻醉觉醒,如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不同年龄人群麻醉觉醒进行合理解释,成为早期预防及处理该现象发生一种有效方法。 经典的全身麻醉是由吸入麻醉药物引起的行为和生理现象产生-神志不清,健忘,和运动不能与心血管,呼吸和体温调节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使用动态脑电图描记方法记录全身麻醉、睡眠、比较两种脑电图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脑电“寂静”于浅昏迷相似,但两种脑电表现在觉醒阶段却具有一致性且极为相似[3]。 下丘脑腹外侧区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一区域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在整个睡眠觉醒调节机制中这一调节作用呈“网状”[4]。1998年日本学者Yanigasawa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的一种新型的神经肽Orexin,orexin位于下丘脑腹外侧区,orexin不仅有能促进控制摄食行为的作用,同时参与觉醒周期、能量代谢、以及对心血管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5]。目前研究认为orexin在睡眠-觉醒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orexin可以明显减少吸入麻醉药物的麻醉时间使麻醉大鼠脑电图出现‘觉醒’样改变[6]。但就年龄因素对orexin觉醒机制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详细报道。 本研究以老年大鼠吸入麻醉药物异氟醚、七氟醚为麻醉模型,使用神经行为学、脑电监测方法观察大鼠翻正反射时间,通过在麻醉过程中的典型脑电改变评估麻醉状态。采取免疫荧光组化、RT-PCR、放射免疫法生物学技术,研究orexin-A及受体(1,2)随年龄分布不同对多年龄组大鼠觉醒时间的影响。探讨年龄因素对orexin-A及受体在全麻觉醒机制中的相关问题。结果如下 1、建立脑电监测大鼠吸入麻醉行为学模型并分析脑电结果 通过分析脑电监测结果我们观察到大鼠在全麻过程中出现典型脑电循环,将脑电结果对比行为学观察结果得出翻正发射消失、恢复时间于脑电诱导、觉醒时间一致。实验所使用的行为学全身麻醉观测圆筒吸入麻醉药物混合气体浓度稳定,实验用动物脑电监测模型结果客观,可以准确的反应吸入全身麻醉整体过程。对多年龄组大鼠脑电结果统计发现,脑电监测可以准确反应麻醉深度,所有大鼠均出现麻醉脑电循环。 2、老龄大鼠麻醉行为学改变及脑电监测觉醒阶段的比较 老龄大鼠在使用异氟醚、七氟醚两种经典吸入麻醉药物处理后,吸入麻醉药物引起的麻醉诱导时间于青年组无差异,而觉醒时间较青年组显著延长。这种延迟可以通过典型行为学变化判断,并且通过典型脑电图改变证实。使用相同处理方式、处理环境、并使用脑电监测发现老年组大鼠从麻醉开始向浅麻醉过渡直至深麻醉阶段于青年组一致,整个诱导过程组间无差异。而老年大鼠从深麻醉阶段向浅麻醉阶段过渡直至觉醒虽麻醉深度一致,但老年组大鼠整个觉醒过程较青年组显著延长。 3、使用分子生物学监测两组大鼠的orexin及受体(1,2)表达 使用免疫荧光组化细胞计数方法,发现老年组orexin阳性神经元较青年组增高,该结果通过较客观的放射免疫法和RT-PCR证实。同时发现orexin受体(1,2)在老龄组的表达较青年组减低。这说明在控制全身麻醉觉醒过程中,orexin受体及orexin受体具有同样重要作用。老年人吸入麻醉时间的延长于体内orexin含量的升高和orexin受体的减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