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他人重叠对社会排斥共情神经机制的调节:一项ERP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社会交往、爱和归属的本能需要。共情是分享和理解他人感觉和情感的倾向,是社会能力必不可少的成分。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都有恻隐之心,对他人的遭遇都有一定的感同身受。疼痛共情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共情现象,它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随着信息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环境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人际间的交往频率更加频繁,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个体也在相互发生着碰撞,社会排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对于个体而言,倾向于更准确的共情与自己亲近的人,因为他们更为相似,表现为自我和他人之间神经表征的较大重叠程度。当个体观察到被他人排斥时,如何反应,共情不同对象的反应又会有怎么样的差异,对这些问题更为广泛和系统的研究已变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自己、朋友和陌生人,因素二为刺激类型,分为两个水平,分别是社会接纳和社会排斥,因变量是评定等级和反应时以及各条件所诱发的特征波。研究者分析20份有效样本,利用自我一他人重叠量表确认被试与朋友的重叠度,采用聊天室范式的改良形式模拟了社会交往中的接纳与排斥场景,研究不同自我和他人重叠度如何影响个体共情他人产生的神经活动,探究其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根据ERP实验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社会排斥共情的早期阶段主要定位于额-中央区,优先加工刺激类型,进行了共情早期的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加工,具体表现为ERP成分P2在排斥刺激条件下有更正的平均波幅。
  (2)当个体处于对自己不利的情境中会更关注自身,对他人被社会排斥的共情会有所减弱,此时个体会分配更多的资源加工排斥刺激,表现在观看自己的评价反馈时,排斥刺激比接纳诱发的LPP(600-800ms)平均波幅更正,而观看朋友和陌生人的评价反馈则没有出现这种差异。
  (3)个体在对不同人际距离的对象进行社会排斥共情时,首先调用社会比较机制,然后调用情绪共享机制。具体表现为:观看自己、朋友和陌生人评价反馈的LPP(400-600ms)平均波幅两两差异显著,而在LPP(600-800ms)时,自己和朋友的差异变得不再显著,呈现两种不同的加工模式。
  研究表明,社会性疼痛共情的发生时间晚于生理性疼痛共情,社会排斥共情包括早期自动化加工和晚期认知控制调节两个阶段,自我-他人重叠度在个体社会排斥共情的晚期阶段起到了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却容易忽视精神层面最基本素养要求,而空虚、冷漠、自私易时常缠绕人心。尽管人们普遍崇尚善德,然而常出于口头,趋于形式,懒于行动。与此相应,在“立德树人”倡导下,善性教育成为新时代人们内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经。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向上向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认为善性教育需从小学教育开始实施颇显重要,善是整个小学教育的主旋律,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中,需聚焦于善性教育。
  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主题资料,梳理分析国内外善良教育、新品格教育产生的背景、理论以
随着现代财经生活复杂性和危险性上升,人类逐渐认识到财经素养的重要性,增强了国家对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视。2012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首次引入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概念,并对即将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财经素养测评。学校是财经素养教育的主力,系统连贯的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将对后续财经素养的累积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扮演教育强国身份,占据领先地位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将财经素养教育归入公民教育范畴,近30年的发展,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不断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发文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教师的职前培养、教师资格认证等方面已经出
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学生观、知识观和课程观,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教师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动改革的最关键因素。语文学科承担着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学段,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未来社会生活需求,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作为保障。开发与应用语文教学案例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学案例包含“真实的教学情境”、“鲜明的主题”、“具体的细节”、“应有的结果”、“精炼的评析”,能为教师研究教学、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
近代以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大的趋势,即越来越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不断地呈现出法制化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践行,民主、法治等现代公民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日益成为了新时代公民的常识和素养。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勇于面对新形式,敢于迎接新挑战,中国迈入了法治新时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都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这个时期若是一个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教育环境,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必
2014年9月,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进行课程的选修与选考。由此,走班选课选考成为高中教学新常态。这种强化了的选择性教育迫切需要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知,主要包含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角度,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体能外貌、情绪稳定、气质等个人特征进行清晰而明确的认知。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测量的研究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湖南省常德市和湘潭市的四所中学进行了高中生自我认知三个维度11个项目的认知现状调查;然后通过SPSS等统计系统进行
新课程推行以来,学校对课程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结合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大量出现,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得如火如荼;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进程仍很缓慢,甚至很多地方还处于初期的摸索尝试阶段。对欠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够带动当地校本课程整体发展。选取S中学“国学礼仪”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观察法对S中学“国学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历程进行调研,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内容选用、组织实施和评价反馈四个维度。发现该校校本课程开发呈现
共情涉及在社交环境中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是人际社交互动过程中的强大粘合剂,构成社会道德的基础。而疼痛共情侧重个体在目睹其他人处于疼痛状态时产生的对他人当前疼痛状态的感知、推测、判断以及情绪反应,它对于个体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个体识别疼痛情景的危险源,产生接下来的亲社会行为或回避反应等。生理性疼痛共情作为疼痛共情的一种典型形式,涉及个体观察他人处于面部或肢体受损状态时进行的一系列共情加工,一般使用他人肢体受痛的图片来诱发,本研究也采用了该种典型范式。社会性疼痛共情关注疼痛共情的人际交互方面,是对个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纠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纠错意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纠错。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纠错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学生,统一的答案标准、统一的教课方式,学生犯了错误进行统一的批评。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机械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有些学生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却被当成“错误答案”。因此,为了公平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打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
乡村教育的发展关乎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而乡村学校的建设却面临重重困难,乡村学校的积贫积弱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无论是资源建设不足还是贫瘠的校园文化都会使得校长一筹莫展,乡村校长作为学校运行的掌舵者可谓是身担重责。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处境下乡村学校的维持与发展俨然是一道难题,尽管如此,仍不乏有一些具备高尚教育情怀与杰出教育能力的校长带领师生激流勇进。本文以乡村学校为观测点,以校长价值领导力为线索,审视乡村学校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以乡村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提升为突破口来解决乡村学校困境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