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一心”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乘止观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部特殊的著作,其作者与出世具体年代皆处于迷雾之中,其理论体系之完备与论述之清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佛教著述中亦属上乘之作。对于前者,本文因未找到新的史料,故暂且悬搁不论,而主要将视角放到《大乘止观法门》的理论基石:“一心”思想之上。本文使用文献分析与思想史的方法,对《大乘止观法门》的“一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大乘止观法门》主要以“体-用-事”的结构来对“一心”做出说明。“心体”是离言无相的,若随顺言说便可说是性净的、本觉的与具足染净二性之用的。其中性净是在染事本无的层面上讲的,而染净二性是在心用的层面上讲的,故二者并不矛盾。《大乘止观法门》以心体是唯一真实之存在,在此基础上说心体为虚妄万法之依持。“心用”即指心体本具的染净两种功能性,“心事”便是染净二性随缘生出的世间一切染法与净法。对于现象世界的具体生成过程,《大乘止观法门》以子时无明与果时无明辗转互熏来说明之。以“一心”思想为基础,《大乘止观法门》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止观修行方法。其以修止能除灭妄念而体认平等之心体,修观能成立世间而入世利他。其特色在于:不同于传统的止观修行次第,《大乘止观法门》是由观而止,再由止发观的。并且其对“止行”的叙述也不同于通常之“止行”。笔者认为,这种止观思想其实是摒弃了传统禅修中的“止行”而只进行“观行”。其次,本文对《大乘止观法门》的理论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的地位做出考察,并具体论述了其与《大乘起信论》与真谛译《摄大乘论》的关联。经分析得出,从《大乘止观法门》的思想内涵来看,其在逻辑上处于地论摄论二师争端的后期,具有明显的调和二师理论矛盾之倾向。并且相较于《大乘起信论》对二师思想之调和,《大乘止观法门》将二者圆融地更加彻底。最后本文对《大乘止观法门》的“体具染净”思想与台宗“性具善恶”思想进行了比较。经对比发现,“体具染净”思想虽与《观音玄义》中的“缘了佛性具善恶”观具有极其相似的说理结构,但是与智顗的总体思想即以三谛圆融为基础的实相观有着根本的不同。故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大乘止观法门》这一理论与《观音玄义》的相似性,就判定其为慧思所作或是隶属于台宗系统;但同时也不能因《大乘止观法门》的理论内核与智顗实相论理论内核不同,就忽视其与《观音玄义》中“性具善恶”思想理论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大乘止观法门》通过对“一心”思想之建构,试图融汇真心缘起与妄心缘起,建立一个纯粹一元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常同常别”。即心体上染净二性之用的常同常别与真实心体与虚幻心事之间的常同常别。其中常同保证了心体之平等,常别保证了世俗世界的相对存在。相较于传统的如来藏思想,《大乘止观法门》最大的创造之处在于,将染性收归心体,使一心除了作为染法之依因,也成为了染法之生因,从而解决了无明出处的问题。不过笔者认为《大乘止观法门》的这一解决方法不能做到逻辑自洽,所以不能说是彻底消除了如来藏思想故有的无明与清净如来藏的二分倾向。并且笔者认为《大乘止观法门》将染性收归心体具有方便化导的意味在,而非是作为了义说提出。
其他文献
加强听障大学生社会法律意识教育,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听障大学生自身特点的要求。推进听障大学生社会法律意识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
对不同林龄的木麻黄林地及其附近裸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生化活性强度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木麻黄林地的土壤pH值降低,土壤全磷增加,全氮量降低
对于其导数的绝对值的幂具有凸性的函数,给出一些加权的Ostrowski型不等式.对于具有一阶有界导函数的函数,也给出一个加权的Ostrowski型不等式.
应用构造求和相消与待定系数建立关于等差数列{ak}各项平方的倒数之和n∑k=m 1/ak2的上下限估计,加强了涉及等差数列{ak}的若干已有结论.
应用权系数的方法及参量化思想,建立了一个具有最佳常数因子的、半离散的、且非齐次核逆向的Hilbert型不等式,并进一步考虑了它的等价式.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在本院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8例;治疗组45例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静脉滴注,20d为一疗程;对照组43例给予复方
介绍了基于太阳能集热技术与冰雪融化技术研发的1种新型太阳能融雪净水系统,主要由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促冰雪快速融化系统、融雪水净水3大功能系统组成。阐述了主要功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