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一词具有两重涵义:产品和过程。全面的翻译研究必然是对产品和过程二者的研究。一方面,产品是翻译研究的基本依据和起点;另一方面,产品在过程中产生,由过程决定。要想对翻译产品的社会本质有更深的认识,过程也应是翻译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翻译”一词的双重涵义使得翻译研究中出现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以产品为取向的研究和以过程为取向的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产品取向研究,这也正是翻译研究在长时期内少有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原文产品——译者——译文产品这一翻译过程的基本模式出发,分析了产品取向研究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阐明了过程取向研究对其在这两方面的有益补充。在研究范围上,产品取向研究由于将翻译过程简化为原文产品——译文产品,其研究范围局限于对产品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过程及过程中影响译者翻译行为的各种动态因素的研究,缺乏全面性。而过程取向研究则可弥补这一缺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从原文产品到译文产品这一过程中影响翻译行为的各种动态因素,引导我们全面地认识翻译这一社会现象。在研究方法上,产品取向研究由于忽视动态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往往容易对某一翻译产品依据个人的评判标准进行主观的谁是谁非、孰优孰劣的判断,是一种规定性的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采取的多是这种研究方法。而过程取向研究则可使我们考虑到各种动态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从而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考察翻译过程,对之进行描述并加以解释,而不致做出主观判断的结论。惟有这种“描述—解释”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最终目标——理解并解释翻译现象。 IZ自霎壳子1 矾十主汗N下 \二.’——八!乃工三RS HESIS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开始有了迅猛的发展。其中较具代表 性的学派有:以埃文-佐哈尔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以安德烈·勒菲弗尔为 代表的操作派理论(翻译研究学派)及以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汀·诺德为代 表的功能主义理论。这三个学派在其研究领域内各有侧重和创新,但他们的共 同待点在于:把翻译看作是在特定的环境(或历史的、或文化的、或社会的) 下进行的~个动态过程,因而较之传统的翻译研究有较大的突破。本文在借鉴 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制订出了一个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模 式,从“什么”、“怎样”、“何时”、“何地”、“何因”、“何人”几个问题着手, 首先研究产品,然后研究过程.以期抛砖引玉,推动翻译研究工作走向深入。 本文的个案研究以小说《飘》的两个中译本为例,首先在文本的层次上对 两个译本(产品)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傅东华译本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的 特点 卿内容上删节和改写,语言风格上倾向于口语化和归化)。然后,在过 程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影响和制约译者翻译行为的各种动态因素, 指出傅乐华译本是其翻译过程中内、外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变量包 括泽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定位、译者对翻译语言所持的态度;外部变量包括政治 背景、文化政策、文学潮流、读者期待以及发起人的要求。笔者希望通过该个 案研究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该译本,并帮助我们拓宽在翻译研究中的 视野和范围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