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俄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补偿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的讽刺小说。文中的隐喻可谓比比皆是,句句精妙,发人深省。文中最著名也最为大众熟知的一句——“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就是一个隐喻。  翻译界对隐喻的更多关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很多英译者在处理隐喻的翻译时大多采用直译法,此法优点不言而喻,但是能否被译语读者接受还存在质疑。尤其是翻译文化负载词和成语俗语时,此法常常被译者所诟病。俄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文化、语法上的差异较大,翻译隐喻时常会遇到文化缺省现象或不可译现象,这时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偿。翻译补偿手段一直以来都被很多译者肯定,很多翻译家的翻译观点都涉及到翻译补偿,例如奈达(Nida)提出了功能补偿;哈蒂姆和马森(Hatim&Mason)的补偿观主要侧重于译语交际功能或意义损失的补偿。在我国2006年夏廷德著书《翻译补偿研究》,系统详细的阐述了翻译补偿的定义、原则、方法等,初步建立翻译补偿的理论框架。历年来《围城》中的隐喻研究者并不在少数,大多集中在从文化视角、修辞视角进行探讨。本文拟从翻译补偿的视角对《围城》的隐喻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了隐喻的可译性限度及其制约因素,从而归纳总结译者索罗金在翻译隐喻时所采取的翻译补偿方法,指出其优缺点,以期从新的理论视角对隐喻翻译提出相应的补偿原则和方法,对隐喻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将以钱钟书《围城》及俄罗斯译者索罗金的俄译本《Осажденнаякрепость》为研究对象,旨在丰富翻译补偿理论,分析翻译补偿手段。本论文将采用例证法、归纳法、描述法对《围城》俄译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有:1.翻译补偿的研究现状;2.《围城》中隐喻的分类;3.译者在哪些层面对原文进行补偿;4.各类隐喻分别使用了哪些补偿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对翻译补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证明用翻译补偿理论指导隐喻的翻译是可行的,隐喻是可译的,也对日后隐喻的翻译有一定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看罢《梅兰芳》感慨不已,艺术家学不成,是天才。以电影中的梅兰芳做比来度量身边的艺术家,多数不太像。有点儿艺术家气质的人屈指可数,广军、家钵、仲偶、胡伟没准儿入可数之
期刊
尽管非言语交际的产生远远在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前,但是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仅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人们谈论交际时,总是先想到语言。语言确实是人们交际的一个主要的手
根据传统译学观点,忠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口译准则之一,然而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做到完全忠于原文是几乎不可能的。口译工作的时间紧迫性,高压性,两种语言之间的语
对阳泉五矿综放回采巷道煤层自燃原因作了较全面分析,并制定出了防治措施,为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 The reas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fully mechan
自从司各特创作《威弗利》以来,评论界就一直关注小说中对苏格兰历史的矛盾性表述。但是,长期以来批评家们要么把这种冲突归结为作者本人对苏格兰传统文化的矛盾情结,要么归结为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三十多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般说
建立在探究基础上、以促进教育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却相对较新,主要出现于二十世纪80和90年代。与以往以教材改革为核心的“教什么”和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