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抑制控制,作为执行功能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抑制不恰当行为,与个体生存适应等密切相关。正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或陌生环境,需要即刻做出一些的恰当的行为反应,必须按已有场景提供的线索来做出一些与当前场景相一致行为或者抑制那些与之不匹配的行为。根据Norman和Shallice(1986)等人提出的理论模型,可以从认知-决策的角度将行为抑制控制分为多个子加工阶段,如:早期知觉加工,之后的冲突觉察和晚期反应抑制。虽然在抑制控制研究中,Go-Nogo范式被研究者使用的最多,但由于任务条件下,个体被要求只对Go刺激反应,对Nogo刺激并不反应,这样可能导致在Go-Nogo范式中观察到的抑制控制效应已经被反应相关加工污染,并且,缺乏标志行为控制效应的行为指标。此外,从认知加工的时间阶段来看,不论是情绪活动还是行为反应抑制活动根本上讲都属于快速(短潜伏期)和简短(持续时间短)的加工过程,且这两类加工活动中很多重要的认知过程都发生在刺激呈现后600ms。因此,如果要清楚的界定出两者在不同认知阶段的交互作用,尤其是了解情绪效价对行为抑制不同子阶段(如:冲突决策、反应抑制)的影响,就需要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Yuan, et al.,2008)来考察该问题。我们希望通过采用全新的任务范式(双选oddball)和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去直接界定情绪对行为抑制不同子阶段(如:冲突决策、反应抑制)的影响。首先,本研究为了探讨情绪效价对抑制控制产生的影响,实验一对图片的效价和唤醒度这两种情绪维度做了准确的界定,通过采用选取唤醒度匹配的图片作为偏差刺激,然后招募大样本被试(65人)对情绪图片的效价和唤醒度作9点量表评定,结果同样发现三种情绪效价彼此间显著[F(2,87)=839.934,P<0.001],而在唤醒度上则无差异[F(2,87)=1.231,P>0.05],排除出了刺激材料中唤醒度等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研究的信效度。实验二招募了18名被试(男女各半)参加双选oddball任务,实验分为三种情绪block条件:正性、中性和负性,其中标准刺激是170张图片(85%),偏差刺激是30张图片(15%)。被试任务是当标准刺激出现时用左(右)手食指按F键反应;而当偏差刺激出现,用右(左)手食指按J键反应,实现反应手被试间平衡。结果发现,行为结果发现,当被试对低概率(偏差)刺激进行抑制时,会产生更大反应冲突,表现为相比标准刺激,被试对偏差刺激的反应准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不论偏差刺激的情绪属性),这可能是因为在抑制低概率刺激事件时他们必须克服对大概率事件的优势反应偏向。此外,之后的脑电结果除了发现行为抑制控制效应外[偏差刺激的N2 (200-300ms)和P3(300-500ms)波幅比标准刺激大],还发现了情绪效价与抑制控制的交互作用,正性和负性情绪对抑制控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早期的冲突觉察监控阶段,还体现在之后的反应抑制过程中。负性刺激对行为抑制控制早期阶段的影响表现为增加早期冲突觉察(200ms-300ms时间窗口),这可能反映出由于“负性偏向”的存在,被试对情绪负性刺激存在潜在的冲突觉察。相反,与任务无关(内隐范式)的正性刺激,由于其更小的生理显著性,所以就不会引发这种潜在的冲突监控。在反应抑制阶段(300-500ms),由于情绪负性刺激与自动化或偏向加工有关,而在本研究中属于任务无关或分心刺激,所以如果要对标准或偏差刺激做出快速反应,大脑必须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抑制负性信息的干扰。这种额外的认知资源加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在反应抑制阶段,被试抑制负性刺激时波幅更小。总的来说,实验一和实验二让我们准确的界定出了情绪效价对不同行为抑制阶段的影响,将来研究可以将这一范式应用于特殊人群上(尤其是情绪障碍人群),如:躁狂症、抑郁症、孤独症等,去考查他们究竟是在哪个抑制控制子阶段出现了对情绪信息加工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