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隐性梅毒患者不同疗法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h1 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隐性梅毒患者的形成和预后与宿主细胞免疫机制的相互关系,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免疫调节剂金菌灵胶囊对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IL-2、IFN-γ、IL-4、IL-10 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基础理论上的支持。
方法:
①采用流式细胞仪(FC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IL-2、IFN-γ、IL-4、IL-10 的水平;
②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的变化,对照组仅予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而观察组予苄星青霉素联合金菌灵胶囊治疗;
③隐性梅毒患者患者经苄星青霉素、苄星青霉素联合金菌灵胶囊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CM、ELISA 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IL-2、IFN-γ、IL-4、IL-10 水平的变化。
结果:
1、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与正常组相比,隐性梅毒患者CD3+细胞、CD19+细胞(B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但CD4+细胞、CD56+细胞(NK)、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01),CD8+细胞显著升高(P<0.001)。两不同疗法组疗后CD3+值、CDl9+值与治疗前、正常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中CD4+值、CD4+/CD8+比值比治疗前高(P<0.01),但CD8+值降低(P<0.01);疗后3、6个月CD4+值、CD4+/CD8+比值、CD56+值仍低于正常组(P<0.001),而CD8+值则相反(P<0.001),CD56+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中疗后3、6个月CD4+值、CD4+/CD8+比值、CD56+值均较治疗前、对照组同期高(P<0.01),而CD8+值则降低(P<0.01),且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别(P>0.05)。
2.治疗前后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隐性梅毒患者血清IL-2、IFN-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IL-4、IL-1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疗后6个月IL-2、IFN-γ均有显著升高(P<0.001),但仍较对照组低(P<0.001);而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个月后观察组IL-2、IFN-γ显著升高(P<0.001),IL-4、IL-10水平则明显降低(P<0.001),且各因子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正常组、对照组及观察组3组中IL-2与IFN-γ之间,IL-4与IL-10之间均成正相关(P<0.01);而IL-2与IL-4、IL-10之间,IFN-γ与IL-4、IL-10之间均成负相关(P<0.01)。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IL-2与IL-4、IL-10之间成负相关(P<0.01);IL-4与IL-10 之间成正相关(P<0.01)。治疗6个月后,IL-4与IL-10之间成正相关(P<0.01)。观察组疗后3个月、6个月IL-2、IFN-γ、IL-4、IL-10 之间的相关性同治疗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治疗后隐性梅毒患者疗效的评价
据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 vs 33.00%,X<2>=6.687,P<0.0001;62.50% vs 88.00%,X<2>=13.310,P<0.001)。
结论
1.隐性梅毒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表现为细胞免疫的不平衡,呈现CD4+细胞低下,CD8+细胞占优势;细胞因子方面表现为一种Th2型细胞因子占主导,Th1 向Th2 漂移状态,这些现象可能是导致TP潜伏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临床上对于隐性梅毒患者,除采用常规的驱梅治疗外,可以加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以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加快隐性梅毒患者的及早、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