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遗忘会被认为是记忆的失败。但是记忆心理学家Ribot却认为,遗忘并不是一种疾病,适当的遗忘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只有既能记住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信息,又能遗忘那些无用的信息,我们的生活才能维持一种相对平衡。人类有目的地遗忘那些无用以及过期信息的过程叫做主动遗忘。对主动遗忘的研究主要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这种范式是在每一个要记忆或者要忘记的项目后,呈现记忆或者遗忘的提示词。基于这种范式,研究表明主动遗忘的心理机制包括选择性编码机制和抑制控制机制。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主动遗忘的心理机制。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作为近年来研究者比较关心的一个领域,它是指人类主动遗忘那些带有情绪性色彩的记忆,更多的是那种带给自己痛苦的记忆。研究表明,情绪通过吸引人的注意,进而加强人对情绪性内容的记忆。考虑到情绪性信息比较容易记住,人类开始思考情绪性信息是否也比较难以遗忘?带着这个疑问,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现有关于情绪性材料主动遗忘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虽然研究者们使用的都是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但是有的研究者发现只有中性情绪材料可以出现主动遗忘效应;有的研究者发现负性和中性情绪材料都能出现主动遗忘效应,但是负性和中性情绪材料的主动遗忘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还有研究虽然也发现中性和负性情绪材料都可以出现主动遗忘效应,但是负性情绪材料的主动遗忘效应要明显高于中性材料。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使得我们对负性情绪材料能否出现主动遗忘效应的认识变得比较模糊,因此我们提出了实验一。通过让被试主动遗忘和记忆负性材料和中性材料,我们考察了负性材料究竟能不能出现主动遗忘效应;如果出现了主动遗忘效应,这种效应相对于中性材料,是大还是小。此外,通过任务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mri扫描发生在主动遗忘和记忆阶段),我们考察了主动遗忘心理机制背后的神经机制。在行为结果上,我们发现负性材料和中性材料都出现了主动遗忘效应,但是负性材料的主动遗忘效应要显著小于中性材料。这意味着负性材料更难以遗忘。在神经学层面,我们发现当观看词语时,相对于中性材料,负性情绪材料引起了额下回和顶上小叶的强烈激活。额下回和顶上小叶被证明与注意的调控功能相关,因此额下回以及顶上小叶不断增强的激活表明情绪性材料的显著性可能导致被试不能有效地执行遗忘提示,进而导致被试不能有效地遗忘负性词语。此外,不管是对于负性情绪材料还是中性材料,相对于记忆提示,遗忘提示都伴随着额叶和顶叶的显著激活。大量研究显示,额叶和顶叶不断增强的激活与抑制控制活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遗忘是由被试的抑制控制活动造成的。除了额叶和顶叶的显著激活外,遗忘提示还伴随着纺锤体和楔前叶的显著激活。由于楔前叶被认为与内部想象活动有关,纺锤体与视觉处理有关,因此遗忘提示可能不仅启动了抑制控制活动,还启动了对要忘记项目的可视化操作。最后,通过比较有意遗忘和无意遗忘这两个神经过程,我们发现有意遗忘主要与抑制相关的脑区有关(右侧前额叶皮层),无意遗忘主要与编码相关的脑区有关(额下回和额中回)。这意味着有意遗忘是由被试的抑制控制引起的,无意遗忘则是由于编码的失败造成的。目前,对于情绪性材料主动遗忘神经基础的研究多采用任务态fmri和脑电。近来,静息态fmri由于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好等优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静息态是指在清醒、平静呼吸状态下,被试不进行任何认知活动时的大脑状态。大脑的这种状态反映了大脑的基线活动,并且它与各种认知任务息息相关。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没有从静息态的角度去分析主动遗忘的神经机制。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实验二。在被试进行完主动遗忘和记忆任务后,通过采集静息态下被试的神经活动信息,我们探讨了静息状态下大脑主动遗忘的神经机制。通过将reho/falff值与被试的主动遗忘成绩(tbr-tbf)求相关,我们发现随着被试主动遗忘成绩的提高,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以及左侧额上回的神经活动越强烈;随着被试主动遗忘成绩的提高,左侧后扣带回和左侧楔前叶的神经活动越弱。研究显示左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以及颞下回与人的编码活动直接相连,楔前叶与扣带回与人的思维漫游活动紧密相关,这意味着被试在努力记忆词语时,将更多的认知资源放在了外在的认知任务上,抑制了大脑内在的思维漫游活动。换句话说,被试在进行主动遗忘任务时,选择性记忆了要记忆的项目,亦即主动遗忘涉及了选择性编码的记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