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记”体散文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yu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总结“记”体散文文体演变的基础上,从艺术特色与学术思想两方面对朱熹的“记”体散文进行研究。全文分四章。第一章概括介绍朱熹“记”体散文的基本类型、创作背景与题材分布,以及研究朱熹“记”体散文的必要性。第二章分析朱熹“记”体散文的写作特点,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朱熹“记”体散文与“欧曾遗法”的关系;第二部分比较朱熹与苏轼“记”体散文创作特点的不同;第三部分论述朱熹的台阁名胜记、学记和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第三章分析朱熹学术思想对其“记”体散文创作的影响,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朱熹“记”体散文思想内容与其理学演变的关系、朱熹“记”体散文的精神内涵与其理学思想、朱熹“记”体散文的现实针对性三个问题;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朱熹经典诠释学与“记”体散文思想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朱熹考据学对“记”体散文的影响。余论揭示朱熹“记”体散文在南宋文坛的独特意义。   朱熹的“记”体散文是其人格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生动写照,也典型地代表了南宋理学家的学术品格和济世追求。在艺术上,朱熹充分继承了欧阳修散文“有心而变”、“雍容俯仰”的风格,以及曾巩散文谨严平正、大量采用对偶化议论句式的特点,并通过积极的创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朱熹与苏轼“记”体散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溢”与“冲出”之言、“随心”与“去私”之意、“新奇”与“朴拙”之形三个方面。朱熹的台阁名胜记叙事简约明朗,议论极毫厘之微,体现出寓情于理、深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学记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学”的重要性及其内涵,体现了学者之文推本而备论的叙议风格;山水游记借助白描手法创作了亲切可感的景物形象,句式腾挪跳跃,营造出富于感染力的审美意境。朱熹“记”体散文思想内容的变化,与其理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关系密切。朱熹对“君子之志”和利义观的认识,反心求理、深造自得的“为己之学”以及“主敬涵养”的格物论,构成其“记”体散文的精神内涵;同时,朱熹的“记”体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他对科举文风、佛老和朝廷吏治的看法。朱熹的经典诠释学和考据学对其“记”体散文思想艺术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记”体散文独立于南宋诸家的最主要特点是性理醇致。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政权频繁更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朝士族南迁,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音也不例外,处于一个十分混乱的时代。   语音史框架首先要
《新诗十二讲》以废名在北大的讲义为基础编成,是这位现代小说家、诗人、批评家谈论新诗的批评文章合集。书中,废名的思考围绕着“什么样的诗才是新诗”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他
本文主要对泉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语音形式、语法功能和语义等方面进行考察,并深入挖掘进行探讨,以期让人们对这个语言层次复杂的闽南话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并为
成语是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比较抽象、概括地记录和反映了民族的文明及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对一种语言成语象征意义的研究,既可以展示出该民族语言
《尚书》云:“天道福善祸淫。”但现实却往往如蒲松龄在《与韩刺史樾依书》所说的“公道不彰”。如此,“道”在哪里呢?这个千百年来的疑问触发了本文的选题。   本论文的
教学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追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把情境创设当成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则因为创设情境迷失了教学
本文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一年级词汇中选出141个双音节活动类及物动词,以义项为单位,详细考察每一个所选动词与名词宾语搭配的情况。然后依此为参照,
美国电影编剧教学大师罗伯特·麦基认为,故事是一切娱乐的基础与核心。其实,不仅小说、戏剧、影视等文学艺术作品在力求讲出精彩的故事,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故事化的叙事同样也
《红楼梦》,即使目前,值得研究探讨的丰富性,仍是任何一部古典作品都无法相比的。本文选取其中一个小支脉,想要探讨的是在这宇宙人生、中国的历史文化范畴里,荣府众生相之一
本文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一种解读,试图通过从才子佳人小作家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审美心理、创作心态和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探究其小说中爱情理想世界,以期寻觅作家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