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道合流”指同属于先秦诸子流派的墨、道两家的一种交汇融合。这一现象发端于战国晚期,最终于东晋完成,其结果表现为墨归于道。
在墨家对道家的吸收方面,以《墨子》文本为切入,可发现,《墨子》后期文本含有鲜明的道家思想。黄老道家对墨家学派亦借鉴颇多,在思想层面,属于黄老道家之列的宋尹学派汲取墨学,主张与墨家相近;在技术层面,《淮南鸿烈》所载之丹法融有墨家技术。在道教组织出现之后,墨家与黄老道家皆为道教所吸收。综合观之,从战国到东晋,墨家与道家的合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晚期是“墨道合流”的开端时期。在此时,墨家后学开始有意识地借用道家理论,具体表现为《墨子》后期文本中出现具有明显道家色彩的句子,且其中部分观念与典型的墨家思想不符却近于道家。这种利用道家思想来立论的方式开启了墨道两家的融合可能性。墨家学派对道家理论的接纳使得两家之间的理论隔阂得以缩减,从而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交融性。与墨家学派同时的宋尹学派应被归于黄老道家,该学派的诸多学说与墨家学派相同。这说明,在战国晚期,墨家学说对黄老道家也产生了相应影响。
第二阶段,西汉时期《淮南鸿烈》的编纂使得墨家的技术同黄老相融合。不同于传统先秦诸子单纯的理论型学术建构,除理论之外,技术亦是构成墨学的重要要素。在专述炼丹方技的《淮南鸿烈·中篇》的成书过程中,以“五行毋长胜”为代表的墨家技术要素与黄老得以深度交融。《淮南鸿烈》以黄老道家为统摄,兼及其余诸家。历经秦火而式微的墨家学派借助于这个诸子大熔炉,完成了技术要素同黄老显学的汇流。
第三阶段,东汉晚期的道教组织在将道家转化为宗教的同时亦完成了对墨家的道教化改造,墨、道两家最终皆归于道教。在北方太平道与南方天师道的兴起过程中,二者不仅借助黄老道家以立教,具有墨家要素的思想与技术对其发展亦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东汉当世,墨家学派虽已不复存在,但墨学学术却因道教组织而得以保存。经东晋葛洪的改造,墨子被神话为道教人物。五十三篇《墨子》文本也因被收录进《道藏》而脱离消失的厄运。
在墨家对道家的吸收方面,以《墨子》文本为切入,可发现,《墨子》后期文本含有鲜明的道家思想。黄老道家对墨家学派亦借鉴颇多,在思想层面,属于黄老道家之列的宋尹学派汲取墨学,主张与墨家相近;在技术层面,《淮南鸿烈》所载之丹法融有墨家技术。在道教组织出现之后,墨家与黄老道家皆为道教所吸收。综合观之,从战国到东晋,墨家与道家的合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晚期是“墨道合流”的开端时期。在此时,墨家后学开始有意识地借用道家理论,具体表现为《墨子》后期文本中出现具有明显道家色彩的句子,且其中部分观念与典型的墨家思想不符却近于道家。这种利用道家思想来立论的方式开启了墨道两家的融合可能性。墨家学派对道家理论的接纳使得两家之间的理论隔阂得以缩减,从而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交融性。与墨家学派同时的宋尹学派应被归于黄老道家,该学派的诸多学说与墨家学派相同。这说明,在战国晚期,墨家学说对黄老道家也产生了相应影响。
第二阶段,西汉时期《淮南鸿烈》的编纂使得墨家的技术同黄老相融合。不同于传统先秦诸子单纯的理论型学术建构,除理论之外,技术亦是构成墨学的重要要素。在专述炼丹方技的《淮南鸿烈·中篇》的成书过程中,以“五行毋长胜”为代表的墨家技术要素与黄老得以深度交融。《淮南鸿烈》以黄老道家为统摄,兼及其余诸家。历经秦火而式微的墨家学派借助于这个诸子大熔炉,完成了技术要素同黄老显学的汇流。
第三阶段,东汉晚期的道教组织在将道家转化为宗教的同时亦完成了对墨家的道教化改造,墨、道两家最终皆归于道教。在北方太平道与南方天师道的兴起过程中,二者不仅借助黄老道家以立教,具有墨家要素的思想与技术对其发展亦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东汉当世,墨家学派虽已不复存在,但墨学学术却因道教组织而得以保存。经东晋葛洪的改造,墨子被神话为道教人物。五十三篇《墨子》文本也因被收录进《道藏》而脱离消失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