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道合流”现象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道合流”指同属于先秦诸子流派的墨、道两家的一种交汇融合。这一现象发端于战国晚期,最终于东晋完成,其结果表现为墨归于道。
  在墨家对道家的吸收方面,以《墨子》文本为切入,可发现,《墨子》后期文本含有鲜明的道家思想。黄老道家对墨家学派亦借鉴颇多,在思想层面,属于黄老道家之列的宋尹学派汲取墨学,主张与墨家相近;在技术层面,《淮南鸿烈》所载之丹法融有墨家技术。在道教组织出现之后,墨家与黄老道家皆为道教所吸收。综合观之,从战国到东晋,墨家与道家的合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晚期是“墨道合流”的开端时期。在此时,墨家后学开始有意识地借用道家理论,具体表现为《墨子》后期文本中出现具有明显道家色彩的句子,且其中部分观念与典型的墨家思想不符却近于道家。这种利用道家思想来立论的方式开启了墨道两家的融合可能性。墨家学派对道家理论的接纳使得两家之间的理论隔阂得以缩减,从而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交融性。与墨家学派同时的宋尹学派应被归于黄老道家,该学派的诸多学说与墨家学派相同。这说明,在战国晚期,墨家学说对黄老道家也产生了相应影响。
  第二阶段,西汉时期《淮南鸿烈》的编纂使得墨家的技术同黄老相融合。不同于传统先秦诸子单纯的理论型学术建构,除理论之外,技术亦是构成墨学的重要要素。在专述炼丹方技的《淮南鸿烈·中篇》的成书过程中,以“五行毋长胜”为代表的墨家技术要素与黄老得以深度交融。《淮南鸿烈》以黄老道家为统摄,兼及其余诸家。历经秦火而式微的墨家学派借助于这个诸子大熔炉,完成了技术要素同黄老显学的汇流。
  第三阶段,东汉晚期的道教组织在将道家转化为宗教的同时亦完成了对墨家的道教化改造,墨、道两家最终皆归于道教。在北方太平道与南方天师道的兴起过程中,二者不仅借助黄老道家以立教,具有墨家要素的思想与技术对其发展亦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东汉当世,墨家学派虽已不复存在,但墨学学术却因道教组织而得以保存。经东晋葛洪的改造,墨子被神话为道教人物。五十三篇《墨子》文本也因被收录进《道藏》而脱离消失的厄运。
其他文献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民族—人民的文学”是葛兰西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阐释“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的提出原因、思想内涵、思想特点以及影响。  葛兰西在研究拉布里奥拉的过程中接触到实践哲学思想,为“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在列宁的影响下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并且在列宁的
学位
严歌苓以高超的叙事艺术创作了多部佳作,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论文借助叙事学的理论知识探析她的小说特色。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一是阐明家庭背景、部队生活和留美经历等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对严歌苓的小说叙事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和评价。三是指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严歌苓利用“我”的身份差异形成互文性,借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实现了对
学位
丁惟汾(1874—1954)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不仅有功于革命,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方言音释》(以下或简称《音释》)乃丁氏集大成之作,全书旨在逐条逐词训释、疏解扬雄《方言》中的语词,注疏之突出特色在于“以音释义”,即以“声近义通”为原则训解字形、语义之间的种种关系,故“声训”是此著作训解词语的典型方法。因丁惟汾于政治方面多有事功,而其学术成就鲜有论述者,我们即从“声训”角度对《音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以小城镇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小城镇作为不同于城市与乡村的独特地理空间,呈现出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文明的特点,具有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特性。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这种城乡之间的小城镇叙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小城镇人物与文化的文本处境尴尬且模糊。研究者往往将其归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读,但小城镇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乡村的特质,且小城镇作为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空间实体,这一包
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词汇,从古到今,很多学者都对联绵词进行过探究分析,综观前人的论述,各家对联绵词的界定和认识并不尽相同。在传统联绵词观念中,联绵词并不单指“双音节单纯词”,主要指那些在特定语境中结合较为密切、整体表意的词或词组。现代联绵词观念主要是指双音节单纯词,认为联绵词是不能拆开来解释的。现代也有一些学者对双音节单纯词的观念持质疑态度,认为联绵词主要来自于同义联合型的复合词,是可以分开训释
学位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抄书家、校书家。其所藏书多达八万四千册,刻书达六百五十种,抄书达四百四十种,校书达三百种。在朝代转换之际,为保存、传播中国古籍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毛晋亦是一名学者、诗人,著有《毛诗陆疏广要》《诗余图谱补略》《明诗纪事》《汲古阁集》等。其中,《汲古阁集》分为《和古人诗》《和今人诗》《和友人诗》《野外诗》四集,前三集为毛晋倡和之作,第四集为杂诗。  《汲古阁集》至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朱熹携门人林用中至潭州访张栻,并于岳麓书院进行会讲。张孝祥时知潭州,三人曾同游定王台,赋诗酬唱,并有记录此事的作品流传于世。之后,朱熹、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衡山,三人一路酬唱,得诗149首,辑为《南岳倡酬集》(《南岳唱酬集》),张栻为之作序。其后,朱熹偕林用中、范念德东归,一路更迭唱和,途中28天,得诗200余首,辑为《东归乱稿》,朱熹作《东归乱稿序》。  朱熹此次潭州
学位
简媜是当代文坛“新古典的现代性灵派”代表作家,也是中国台湾第五代女性散文领军人物,她在散文“跨文体”创作道路上进行了多方位探索。简媜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梦游书》《女儿红》《天涯海角》等广受欢迎,连获大奖,堪称经典;刘锡庆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丁帆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和林丹娅主编《台湾女性文学史》等文学史著都对简媜散文进行了述评。  简媜的人生观和散文观深受佛禅文化影响。她大学毕
学位
北郭诗社是活跃在元末明初苏州地区的一个诗社。诗社成员因居住在苏州北郭地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遂结社,后人称其为北郭诗社。诗社成员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余尧臣、吕敏、宋克、陈则、释道衍、王彝、高逊志、唐肃、杜寅、张宪、周砥、张适、方彝、梁时、钱复、浦源21人。其中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杰”。经考证,北郭诗社的唱和诗存留114首。论文以北郭诗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学、史学和
学位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来,对《诗经》注音释义的著作层出不穷。在《诗经》的不同注本中,同一个字的注音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本《诗经》译注本,以《国风》部分的《周南》《召南》《邶风》中40个有注音歧异的字词为研究对象,对这40个字词的注音进行考辨,在个案考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诗经》注音歧异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六个:(一)因对通假字的认识不同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