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浅析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绘声绘色的朗读,能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朗读历来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礼记·学记》有言:“呻其占毕。”(占,即阅读;“毕”是书简;呻,发出声音来诵读)自古以来,朗读就被采用为教学方法,朗读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在此仅就朗读在文言文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一、对文言文的反复朗读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语感训练的重要性,早就被语文教学界提出来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学习文言文自然必须建立起对这种语言的语感。教师指导下的朗读,便是一种扎扎实实训练语感的好方法。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语感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和欣赏作品。
  有些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见效慢,而且考场上阅读文言文不可能朗读只能是默读,于是平时的学习中,便有轻视朗读或以默读代替朗读的现象。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澄清这一错误认识。虽然默读也是训练阅读能力的常用方法,但它决不可能代替朗读。语言是有声的艺术,朗读和默读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至于考场上阅读能力的检测,其实也并不与朗读相矛盾。默读时,眼里看到的是文字,脑里回荡的是语言,边默读边思考,从而理解语言和作品。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积累文言文朗读经验,其实就是在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文言文时,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利用好的朗读方法,自行揣摩,领会,分清古今语言的差异,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掌握文言句法,逐步形成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念,积淀良好的文言语感,再由课内推及课外,触类旁通。这样,阅读文言文便毫无滞碍了。
  
  二、朗读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文言作品
  
  1.朗读可扫除通假字、多音字等给理解文意造成的障碍。
  文言文中许多通假字基本上是古音的同音代替,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今天读起来和本字音已不同,甚至相差很远。如果不掌握其通假后的音,会给理解造成很大障碍。还有一种多音字,能不能准确判断该字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读音,也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地理解文意。要顺利扫除通假字、多音字等给理解文意造成的障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朗读,因为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即是读音准确。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严格按这一要求对作品进行反复朗读,熟练掌握通假字和多音宇的读音,对文句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通过长期的朗读实践,从中掌握了规律,课外阅读文言文便能有所依循,考场上也能应付自如了。
  
  2.学生在朗读中可以避免以今天通用的双音词义项去套解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的意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是两个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词。由于学生对现代汉语双音词多的特点非常习惯,一接触到单音词为主的文言文,常常会按既成的习惯去理解,特别是当文言文中相邻的两个单音词刚好是现代汉语一个双音词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误解。例如: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上例句中“地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但在文言文中,应分开作两个词来理解。这类知识授课时当然要强调,但与其见到一个强调一次,不如有效地利用朗读这个手段,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朗读既包含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也包含句中的逻辑停顿。如果教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在以上两个单音词之间稍作停顿(即“今齐地/方千里”),学生自然能了然于心,并利用这些已知知识,去推求未知知识。
  
  3.朗读有助于更好地体味文言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般说来,与学生比较接近的情感,或者作者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的情感,学生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否则就必须通过朗读仔细咀嚼才能有所得。尤其是文言作品,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学生往往看不到作品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常陷入追求字、词、句的孤立解释和呆板翻译的枯燥境界,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作品的感受与欣赏。所以,教学文言文时,更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深层感情,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若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翻译,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如果在学习时,教师能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既读好叙事部分,又读好议论部分。同教师的分析相印证,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借游山之事来抒发心中早已有之的思想,才能透彻体味到作者由游山未能尽情享受到游览乐趣的心情引申到凡事应有“志”的立论。
  阅读文言文,把握文意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检测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国诗人密尔顿认为,“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较好的解释。”学习过程中,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堂上的讲解都是帮助学生了解文意的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一篇文言文,不仔细地朗读几遍,仅依靠注释和教师的分析,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对课内文章进行反复朗读,让古今差异明显的文言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反复出现,在大脑皮层逐渐形成熟练化、自动化的联系系统,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不断增强,真正做到形、声、意、情的和谐统一,从而更透彻地把握文意。
  同现代许多优秀的作品一样,文言作品也很重视语言的运用,特别是中学课本所选,多为脍炙人口的精品,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对作品反复朗读,凸现作者字斟句酌的写作态度文言文教学就会取得明显成效。
  (李国凤,广东省增城市华侨中学)
其他文献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在研究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因素,进而在演化视角下提出了提升安徽省农民工返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凭衣装.那么文章靠什么呢?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的魅力就在语言.那么怎样打造作文语言呢?本文拟从恰当引用角度谈谈怎样使文章亮起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广泛进入了阅读课堂。但是在写作课堂上,合作学习却受到冷落,个性写作成为自主写作的借口。学生接到教师的命题或话题后,各自为政,闭门造车。这严重影响了写作质量,违背了教学规律。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但遗憾的是,标准颁布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高中生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低下仍然令人怵目惊心,作为一名奋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拟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体会,对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维果茨基就提出了反映教学与发展内部联系的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指出:“教育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第五个年头,但是纵观初中语文课堂,依然存在着“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怎样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境界?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以下的思考:    一、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营造语文课堂的“绿色”生态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阐明了教育环境与育人之间的重要关系。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
现目标教学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率先提出的以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目标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矫正,在很大程度上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正如卢梭强调的:"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因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入了曹禺的名作<雷雨>(节选),分析周朴园形象是讲授这课的重要内容.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以及较通用的权威教学参考书中,对周朴园的形象特征概括
它像一团火,浪漫,燃烧着激情;它像一块冰,冷静,凝聚着理性。这就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具有固定的原理、原则,充满了理性;其次它是一门艺术,教学方式、方法色彩纷呈,绚丽多姿,充满了人文性和热情。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改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过程”这样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