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课堂上,创设质疑的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生活化问题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活动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低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要买哪种商品?都可以怎样付钱?应找回多少钱?等。使学生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某种需要购买商品;如何根据商品价格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何向顾客找零钱;如何向顾客进行"购物指导"。学生身临其境,扮演情景中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和发展,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挑战性问题 点燃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课堂上教师的启发性、挑战性问题要善于掌握"火候",只有提的"巧"、提的"准",才能真正达到拓展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而,必须注重优化设疑点,去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如在《周长》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索并掌握了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做了相关的练习后,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去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教室中物体的周长。汇报时,有两个学生测量了教室地面的周长,我不失时机地说道:"你们能测出教室屋顶的周长吗!""啊?"学生们惊奇的张大了嘴巴,看看我又看看屋顶,有的说用长竹竿挑着尺子量、有的说搬梯子量???这时很多学生恍然大悟,急不可耐地脱口而出:地面周长就是屋顶周长嘛!
瞧!课堂上这些有趣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开放性问题 引领学生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要开放学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领会现实问题的多变性和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合理思考各种问题,着力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观察比较中找到最优的方法。
如: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地砖,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地砖规格: 边长:20厘米 边长: 30厘米 边长:50厘米
单价: 7.4元 17.5元 42.6元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一:(400÷20)×(300÷20)×7.4=2220(元);
方案二:(390÷30)×(300÷30)=130(块) (10×300)÷(30×30)≈4(块)(130 4)×17.5=2345(元);
方案三:400÷50)×(300÷50)×42.6=2044.8(元)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1没有浪费,但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有浪费,方砖需要锯开,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价格也比较合理。当然,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如果我们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就可以为学生提示思考的起点和方向,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序探索,为学提供生解决问题的土壤,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形成数学思想。
(一)、生活化问题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活动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低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要买哪种商品?都可以怎样付钱?应找回多少钱?等。使学生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某种需要购买商品;如何根据商品价格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何向顾客找零钱;如何向顾客进行"购物指导"。学生身临其境,扮演情景中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和发展,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挑战性问题 点燃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课堂上教师的启发性、挑战性问题要善于掌握"火候",只有提的"巧"、提的"准",才能真正达到拓展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而,必须注重优化设疑点,去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如在《周长》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索并掌握了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做了相关的练习后,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去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教室中物体的周长。汇报时,有两个学生测量了教室地面的周长,我不失时机地说道:"你们能测出教室屋顶的周长吗!""啊?"学生们惊奇的张大了嘴巴,看看我又看看屋顶,有的说用长竹竿挑着尺子量、有的说搬梯子量???这时很多学生恍然大悟,急不可耐地脱口而出:地面周长就是屋顶周长嘛!
瞧!课堂上这些有趣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开放性问题 引领学生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要开放学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领会现实问题的多变性和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合理思考各种问题,着力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观察比较中找到最优的方法。
如: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地砖,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地砖规格: 边长:20厘米 边长: 30厘米 边长:50厘米
单价: 7.4元 17.5元 42.6元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一:(400÷20)×(300÷20)×7.4=2220(元);
方案二:(390÷30)×(300÷30)=130(块) (10×300)÷(30×30)≈4(块)(130 4)×17.5=2345(元);
方案三:400÷50)×(300÷50)×42.6=2044.8(元)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1没有浪费,但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有浪费,方砖需要锯开,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价格也比较合理。当然,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如果我们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就可以为学生提示思考的起点和方向,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序探索,为学提供生解决问题的土壤,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形成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