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把握“导"的时机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是教师最为本质的教学智慧,“导”的艺术在于适时性、适生性、适度性和适效性的时机把握。
  一、“导”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亮相”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更新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阅读教学课堂带给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应该是正确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心理学研究,阅读理解的深度与阅读者原有的阅历及知识基础有关,小学生因年龄限制,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有时从文本中读出的信息模糊、片面,偏离文本,甚至误读。“不解之时,乃明道之处”,学生未能从文本中获取给自身成长带来的价值,此谓教师“导学”之时,应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咀嚼文字,梳理线索,吸收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健全人格。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一课,词的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一词较难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查工具书,找到两种解释。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德不端的人。合作探讨后,学生或认为“小儿没事做,游手好闲”,或认为“小儿无聊,想找事做”,或认为“小儿自由无拘束”等。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影响,对“无赖”一词的理解与词语所描绘的景象相差甚远,一时迷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此刻的任务是:乘势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情感和“无赖”一词的语境。这首词描写了农村朴素恬静的环境和翁媪一家乐融融的生活,“无赖”与前面的“喜”字相连。学生恍然大悟:无赖,这里是一种褒义,不是讨厌,而是喜欢,有调皮的意思。
  阅读,不是“牵”着学生,而是“引”着学生在课文里“多走几个来回”,让学生锤炼语言,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导”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现身”
  “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课堂,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指导行为或辅导行为应是在学生没有办法“感悟”“体验”到文本预设的目标时“出现”,对学生进行引领,点拨,开导,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与文本反映的间接生活相匹配,相激活,与作者产生共鸣。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家》是一首生动活泼的儿童诗:“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教者设计了“我会说”“我会读”“我要读”“我是小诗人”等活动。在活动三“我要读”中,学生展示时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流利通畅,而且不同小组之间争先恐后地展示,一遍一遍地读,但他们均停留在声音高有停顿缓急之分的层面,而白云、小鸟、泥土的欢快,我们的幸福,没有洋溢在学生脸上,一时间内,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层层递进。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会读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久读仍未能“披文人情”时,教师可相机引导,本课可让学生结合平时在家的幸福感受,说出小鸟有家会什么表现,白云呢,鱼儿呢,我们呢。带着这种心情、表情读一读。回忆的甜蜜、想象的丰富、互动的愉悦,让学生很快读出一种欢快、幸福、自豪的语气。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少说,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学生即使处于学习“困境”或“低潮”,教师仍要“少讲”,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实践,应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研读文本,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导”在“健院深深深几许”之时“露面”
  “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时候应该是“缺场”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整堂课由“学生思、学生议、学生讲、学生评”而填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文本解读,有时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得出的结论,形成的认识,作出的表述,没有达到文本选材的要求,思维没有深度。遇此情形,教师应从“幕后”走向“前台”,帮助学生提升和完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教学时,我设计了“活动二:品读人物”,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探讨“—— 的林肯”。展示环节,学生的归纳几乎都集中在“孝顺”“宽容”“仁爱”“不卑不亢”等词语上。作为一个总统所表现出来的最核心的人性光辉——追求平等,学生未能触及到。此时,文本的解读迫切需要“导学”出场,帮助学生认识林肯总统完整的性格。“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课堂发现的问题再深再难,也不可将答案强加于学生,“导学”最好的策略就是指导学生熟读文本。本课,可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林肯分别对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每次演讲的关键词是什么。“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自己潜心阅读,弄清句、段间的关系,理清演讲的情境,捕捉到关键词后,林肯总统的“人人平等”的人格魅力也就映射出来了。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师的“导学”应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助力剂”,加快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内涵,悟出文本意蕴。
  四、“导”在“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时“展容”
  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应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消解——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产生的观点与课文相悖,不能正确认识人物特征或事物发展规律。教师“导学”的方式是组织学生研读课文,思考比较,讨论争辩,帮助学生重新获得认识,升华新的情感,使学生的见解渐真、渐善、渐美。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教师在“反馈提升”环节,设计小组合作讨论:“你想对狐狸、乌鸦分别说什么。”班级交流时,学生的思考出乎意料,有三分之一学生表达:喜欢狐狸,讨厌乌鸦。学生对狐狸赞赏对乌鸦鄙视的“独特体验”显然是有悖于课文价值取向,这样的“独特体验”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正确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本课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演一演这个故事,抓住狐狸的表情、语言来体会它欺诈的嘴脸。品读、表演、赏析,让学生悟出:狐狸的所谓“聪明”是“不劳而获”的诡计;诚实,但不轻信,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更是一种智慧;汗水换来的成果才是踏实的、伟大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在“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中就是导疑、导知、导智、导法、导趣,对正确的追因,对错误的追根,对肤浅的追深,对模糊的追真。所谓的导学“艺术”全在教师始终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巧妙地引导学生与同伴、文本、作者对话,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
其他文献
A.信息是如何泄露的rnZ小姐为躲避纠缠者搬家了,并且换了手机号码,购物也是请快递送上门来的.谁知,纠缠者却获得了她的新信息.请你仔细观察图,看看信息是如何泄露的.rnB.哪几
教学目标:品味“倒”的两个读音.rn专家点评:将多音字“倒”的两个读音及其意义教学确立为教学目标,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目标太少,不值得教,但这是字词工具性落实的具体表现.
不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走入了一种误区,在课堂上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交流,认为这样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了。难道在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通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眼去审视美,用脑去思
一rn语文学习重在实践、重在积累.语文教师的责任.重在教学,即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自学.新课程一直强调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如今的口号是得语文者得天下,而语文教学里得阅读者得语文.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正面临新的改革形势,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明确要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作为一门基础性教学课程,思想品德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还具有强盛于其他学科的必要性,即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性最强.然而,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魔力影响下,
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为学生设疑、解疑,还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启发学生思维和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有效的课堂提问,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