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缺”中的“迁移”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补缺假说将语境与迁移置于交际的核心地位,研究语用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动态影响。语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这二者的区别即是“补缺”发生的原因。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已经存在的母语知识对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而这种借用正好符合外语的习惯,即借用的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是指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使用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语言的负迁移是语用失误的重要因素。迁移效应造成的语用失误可以分为五类:言语行为的迁移、会话原则与会话蕴含的迁移、礼貌策略的迁移、价值观念的迁移以及语言文化的联想意义迁移。
  [关键词]补缺假说;迁移;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114-03
  语言交际是一种符号制作、传播、接受、理解与反馈的过程。除却语言符号本身的规则,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交际过程中弥补了由于双方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上带来的差异。这种能动性表现为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不断调整其传播和理解的习惯与方式,为促成有效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作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语境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充,对其研究也走向深入。由我国学者提出的“补缺假说”就直接将参与者主动调整的过程定义为对于语境的把握以及对语境知识的调动。客观上说,这种主观性很强的语境知识迁移的作用是复杂的,可以大致分为正负两种迁移效应。其中负迁移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
  “语言迁移”最初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do提出来的。他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会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并将他们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一些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母语的使用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过程,即运用以前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Krashen把母语看成一种学习策略并肯定了它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迁移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程。根据RodEllis(1997)的观点,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
  补缺假说是我国学者王初明教授提出的一个解释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新观点,他认为语言的使用依赖语境,所以要流利、准确、恰当地使用外语,外语知识必须与正确的语境知识结合。由于母语环境中缺乏跟外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学习者不得不借助于大脑中存在的母语语境知识去补缺。由此可能激活母语表达造成迁移。语境知识是补缺假说的核心概念。补缺假说将长期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学习提升到不可或缺的位置,将原本一直归于语言形式补缺的母语迁移而归于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
  语用与母语语境知识补缺这一观念为外语交流和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在补缺假说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三个方向:一是对语境特征进行分析和分类,形成了语境成分说或者因素说;二是语境知识说,该学说认为构成语境包括六个方面的知识,即参与者必须能分辨言语活动的正式程度,知道所处的地位、时间、空间、交际媒介、话语和语域;三是认知语境说,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用来解释话语所需的一套前提,包括物理环境或上下文的信息、对将来的期盼、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各种趣闻轶事、普遍性文化假说、说话人心理状态的了解等。
  王初明教授提出的补缺假说并没有直接定义语境,只对语境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了归类区分,其中包括社会环境(人物、事件、地点)和“软”语境(上下文、话题、社交活动)(王初明2003)。这些因素后来被归为外部语境并作了扩充。外部语境主要指“人们说话时所处的环境,其组成部分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的关系、非语言交际活动中餐椅者、他们之间的关系、非语言反应、身体活动、说话时间、地点、话题、方式、说话的正式程度及上下文、周围的物体等等(王初明2003)。”此后,补缺假说又引入了内部语境的概念,指说话者头脑中的语境知识,是外部语境在大脑中反映,但经过大脑的认知加工,包括说话者的意图、预设、文化背景知识。区分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补缺”发生的原因,既当外部语境不足以提供适当的线索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词句时,大脑中的内部语境知识补其不足。
  内外语境的两种观念并不是绝对的。语境知识调动和应用环节中的差错或低效会导致语境与交流行为错位,从而引发语用失误,而这种失误的一个表象就是语言的负迁移现象。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
其他文献
[摘 要]外语教育是克服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取决于某种外语的使用价值,而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出现了把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与政治挂钩,根据国家间的关系来确定外语教育语种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外语教育语种;演变;管窥;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194—01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西方新闻学叫做“新闻嗅觉”,直译是“新闻鼻子”,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敏锐的观察力。作为一个称职的记者,他必须具有迅速而准确的认识、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具体讲,新闻敏感包括这样一些能力:能
30年前,对于硅像艺术,中国的雕塑家见所未见,大众们也都闻所未闻,但人倜先生和他的团队“西安超人”接二连三在各地的博物俳推出他的栩棚如生的仿真硅像。当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后,人倜先生和“西安超人”的声名也大起来,相映生辉,蔚为大观,成为全国首届一指乃至享誉欧美的“造假高手”。  搞雕塑,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向来被视为“匠人”,如伶人,尽管其作品、其演绎,做得好了往往也能博得一些喝彩,但终不
受访人:凯蒂·罗斯(Katherine L.Ross),1981年开始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系该校的终身教授,现任研究生院院长。她的作品在亚洲、欧洲、北美都被广泛介绍,参加过的展览包括芝加哥SoFA大展,科勒艺术中心邀请展,圣安吉罗博物馆展,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国际艺术家典藏展等等。罗斯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得到过许多奖金,如芝加哥国际游学项目的研究奖金、印第安那州大师奖金、威廉森基金会奖金等等
中國艺术研究院中國雕塑院成立于2007年5月28日,隶属于文化部中國艺术研究院,系集雕塑创作、研究、教学于一体的國家级专业艺术机构,下设肖像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宗教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城市环境雕塑与创作研究部、雕塑史论研究部、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部、奖项评审与管理部、國际学术交流与策划部、公共艺术项目与发展部、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中國雕塑院网、《雕塑艺术》编辑部,并建有中國雕塑院南京见山园创作基地,中
内容摘要:曲阳石雕作品无论从题材、风格、技艺等方面,始终没有停下演化和发展的脚步。当代的中国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手段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理念被广泛传播。经历了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代审美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推进曲阳石雕艺术产业的发展?解决这个艰巨的课题,正是新时代曲阳石雕传承人所要肩负起来的历史使命。关键词:曲阳石雕;传承;行业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同时,实践的浪潮正汹涌地推动着波又波观念的思考。如何解释语言系统与形象系统的互为关系以及历史的“痕”与“迹”的相互映照下产生的神秘主义、存在主义、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形式主义、极简主义等,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艺术所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辨析,对于时间概念与身体体验的重新定义与转换的问题。构造上的转换区别于体系的变革,往往带有折衷主义的某种“陋习”,往往是基于否定再否
宜兴紫砂,世界名陶。  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宜兴紫砂犹如一位清丽、质朴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女,她永远同山明水秀的江南一样,如一幅引人注目的仕女画,又如一首沁人心脾的抒情诗。  钟灵毓秀的江南宜兴,得于大自然的恩赐,出产世界独一的紫砂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无匹的紫砂土和江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锦心巧手的紫砂艺人,他们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千姿的紫砂艺术品。紫砂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
内容摘要: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整体雕塑群落设计之局部,它既可独立存在与被赏析,又可完全融入整体设计并与之遥相呼应。不论从形制还是体量关系,二者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在视觉感受和空间关系上达到平衡。五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且与各地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在此次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小品雕塑设计中,五行文化与地域
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美术教育界有“四大中专”之说,分别是北京工艺美校、上海工艺美校、苏州工艺美校、厦门工艺美校。这四大工艺美校虽不如八大美院培养了众多声名赫赫的艺术家,但也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美术人才,对于社会审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苏州工艺美校历史可上溯至民国颜文在苏州沧浪亭所创的苏州美专,1958年苏州市又在拙政园建立苏州工艺美校专科学校。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后学校移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