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一点体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需要重视默会知识的积累,这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形成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
一 默会知识及其作用
有现代教育学者把人的知识构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知道的知识,即显性的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它可以明确表达出来。另一部分是默会知识,即隐性的知识,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特点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可编码的、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难于转移。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冰山漂浮在洋面上那样,水上部分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隐藏于水下的那一大部分则可看作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 对于什么是默会知识,有位学者打了个比方:让一个人从千千万万的人中认出一个熟人来,他不会说不会认,但要他说明白一个人的特征,如何教其他人也能认出来,这就很难或没有办法。说不出来却认得出,靠的就是凭经验产生的默会知识。可见,默会知识具有显性知识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语文课本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或是经验不足。很多教师对默会知识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漠视或无视这些默会知识,那么语文教学仅处于“是什么”的低层次教学上,与当前强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掌握正确的方法,充分挖掘课本中的默会知识,对于较好地完成语文要强调让学生自我积累和感悟,强调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默会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及在其中的应用
1 组织各种语文社会实践活动。 仔细观察、分析话”,让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进行补充、限制和修正,形成个性化和主观化理解的显性知识后,达到理念上的融合,真正认同、接纳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让学生对自己、他人的行为进行检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和德行。对活动“内化”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和道德推理能力的尊重,也遵循了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积累相得益彰。
2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
无论是在语言习得前阶段,还是在可以传达表述的阶段,默会知识都具有优先性。在中学阶段,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上升到了理性阶段,但“默会知识”仍占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即一种对语言默会认知的能力,是学生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所培养的使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语感需要在经常性、长期性的积累中形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有助于默会知识,形成语感。从初一年级开始,我有侧重点地抓了这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量的日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天地; (2)指导学生临帖练字,让学生在练习中品味、体会汉字的结构美,磨练意志和培养习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叙述和讲故事,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美好,培养说话能力; (4)带领学生到田间小道上,观察庄稼拔节、草木生长和昆虫活动,昕它们呜叫,让学生在融人自然中增强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5)用竞赛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故事、名人传记和走进科学、认识人类等方面的课外书籍,定期背诵并相互交流摘抄美文美段,激发学生使用语言、默会知识的积极性。
3 加强教师自身的默会教育作用。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教师的成长一方面有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每个教师又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倾向、认知风格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心理和认知结构。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独特的。因此,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的教育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隐藏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经验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高超的业务水平,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更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现代教育意识。青少年有着很强的向师性和盲从性,他们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上他所教授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这种特殊倾向,首先,要不断学习,更新陈旧过时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框架,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同时加强教科研,勇于实践创新,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专业知识,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提高自身的素质,探索一条能展现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
4 重视学生的默会知识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显性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者,教师因为掌握的知识比学生多,智力发展比学生成熟,拥有的经验比学生丰富而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绝对的权威,学生的默会知识完全被忽视。事实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上存在着与成人一样的无法传达的默会知识。如认知倾向、道德判断、理智情感等。尽管这些知识是不完整、不明确、不系统的,但对于学习却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身上这种默会知识的存在及其作用,在教学时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所要传授的显性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默会能力纳入他们个体的知识体系。
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在此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默会知识来进行语言的学习。
近几年来,我校先后出版了《聆听花开的声音》和《总道花开是平常》两部作文集,多名学生在省“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多次获得最高奖项。我们做过这样的实验:让那些平时作文写得好,以及在省、市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谈谈他们所写作文的成功之处,以及选材和谋篇布局的动机,学生很难说得清楚。他们认为,这样的作文就是应该这样写才符合要求,更多的是谈自己平时是如何爱上阅读、勤于练笔,以及在课外都读了哪些书籍,如何养成观察与思考、善于抓住写作契机习惯的。
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生写好作文,是不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训练出来的,学生的好作文也绝不是老师所能够讲出来的。让学生写好作文,从显性的知识层面进行指导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常地读书、观察、思考。读的书多了,观察思考多了,动笔勤了,久而久之就历练了出来,平时积累的一些隐隐约约的外部显性知识,就会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默会知识,并能够在作文运用、表达中得到体现。默会知识积累、运用多了,就能不断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我在对学生进行了持之以恒的训练后,他们的默会知识逐渐得到增加,巩固了显性知识的学习效果,学语文的兴趣有所提高,思维空间有所拓展,阅读、演讲和作文水平都有明显进步。三年初中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习惯,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初步形成,也让我品尝到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默会知识积累的喜悦。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感悟、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默会知识的积累,就能够在多彩多姿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使我进一步懂得:语文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积累,语文能力只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似春雨润物无声般的形成。靠教好课本和所谓点线面相结合的拉网式的训练,难以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各种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默会知识的最佳时机。例如:我们语文组每年在开展“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先观看干旱、沙尘暴、沙漠吞噬绿地、森林毁灭、洪涝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等录像片;再通过参观河横生态园、溱湖湿地公园,让学生体验保护环境的美好道德情境,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感受。在体验的基础上“移情”,建立起自己与溱湖、河横村之间一种息息相关的“同一感”。再进行“理解”,对溱湖、河横及其与自身存在状态之间关联方式和程度地进一步认识和把握。
一 默会知识及其作用
有现代教育学者把人的知识构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知道的知识,即显性的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它可以明确表达出来。另一部分是默会知识,即隐性的知识,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特点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可编码的、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难于转移。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冰山漂浮在洋面上那样,水上部分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隐藏于水下的那一大部分则可看作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 对于什么是默会知识,有位学者打了个比方:让一个人从千千万万的人中认出一个熟人来,他不会说不会认,但要他说明白一个人的特征,如何教其他人也能认出来,这就很难或没有办法。说不出来却认得出,靠的就是凭经验产生的默会知识。可见,默会知识具有显性知识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语文课本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或是经验不足。很多教师对默会知识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漠视或无视这些默会知识,那么语文教学仅处于“是什么”的低层次教学上,与当前强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掌握正确的方法,充分挖掘课本中的默会知识,对于较好地完成语文要强调让学生自我积累和感悟,强调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默会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及在其中的应用
1 组织各种语文社会实践活动。 仔细观察、分析话”,让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进行补充、限制和修正,形成个性化和主观化理解的显性知识后,达到理念上的融合,真正认同、接纳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让学生对自己、他人的行为进行检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和德行。对活动“内化”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和道德推理能力的尊重,也遵循了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积累相得益彰。
2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
无论是在语言习得前阶段,还是在可以传达表述的阶段,默会知识都具有优先性。在中学阶段,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上升到了理性阶段,但“默会知识”仍占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即一种对语言默会认知的能力,是学生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所培养的使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语感需要在经常性、长期性的积累中形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有助于默会知识,形成语感。从初一年级开始,我有侧重点地抓了这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量的日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天地; (2)指导学生临帖练字,让学生在练习中品味、体会汉字的结构美,磨练意志和培养习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叙述和讲故事,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美好,培养说话能力; (4)带领学生到田间小道上,观察庄稼拔节、草木生长和昆虫活动,昕它们呜叫,让学生在融人自然中增强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5)用竞赛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故事、名人传记和走进科学、认识人类等方面的课外书籍,定期背诵并相互交流摘抄美文美段,激发学生使用语言、默会知识的积极性。
3 加强教师自身的默会教育作用。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教师的成长一方面有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每个教师又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倾向、认知风格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心理和认知结构。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独特的。因此,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的教育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隐藏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经验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高超的业务水平,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更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现代教育意识。青少年有着很强的向师性和盲从性,他们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上他所教授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这种特殊倾向,首先,要不断学习,更新陈旧过时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框架,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同时加强教科研,勇于实践创新,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专业知识,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提高自身的素质,探索一条能展现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
4 重视学生的默会知识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显性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者,教师因为掌握的知识比学生多,智力发展比学生成熟,拥有的经验比学生丰富而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绝对的权威,学生的默会知识完全被忽视。事实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上存在着与成人一样的无法传达的默会知识。如认知倾向、道德判断、理智情感等。尽管这些知识是不完整、不明确、不系统的,但对于学习却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身上这种默会知识的存在及其作用,在教学时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所要传授的显性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默会能力纳入他们个体的知识体系。
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在此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默会知识来进行语言的学习。
近几年来,我校先后出版了《聆听花开的声音》和《总道花开是平常》两部作文集,多名学生在省“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多次获得最高奖项。我们做过这样的实验:让那些平时作文写得好,以及在省、市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谈谈他们所写作文的成功之处,以及选材和谋篇布局的动机,学生很难说得清楚。他们认为,这样的作文就是应该这样写才符合要求,更多的是谈自己平时是如何爱上阅读、勤于练笔,以及在课外都读了哪些书籍,如何养成观察与思考、善于抓住写作契机习惯的。
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生写好作文,是不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训练出来的,学生的好作文也绝不是老师所能够讲出来的。让学生写好作文,从显性的知识层面进行指导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常地读书、观察、思考。读的书多了,观察思考多了,动笔勤了,久而久之就历练了出来,平时积累的一些隐隐约约的外部显性知识,就会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默会知识,并能够在作文运用、表达中得到体现。默会知识积累、运用多了,就能不断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我在对学生进行了持之以恒的训练后,他们的默会知识逐渐得到增加,巩固了显性知识的学习效果,学语文的兴趣有所提高,思维空间有所拓展,阅读、演讲和作文水平都有明显进步。三年初中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习惯,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初步形成,也让我品尝到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默会知识积累的喜悦。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感悟、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默会知识的积累,就能够在多彩多姿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使我进一步懂得:语文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积累,语文能力只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似春雨润物无声般的形成。靠教好课本和所谓点线面相结合的拉网式的训练,难以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各种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默会知识的最佳时机。例如:我们语文组每年在开展“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先观看干旱、沙尘暴、沙漠吞噬绿地、森林毁灭、洪涝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等录像片;再通过参观河横生态园、溱湖湿地公园,让学生体验保护环境的美好道德情境,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感受。在体验的基础上“移情”,建立起自己与溱湖、河横村之间一种息息相关的“同一感”。再进行“理解”,对溱湖、河横及其与自身存在状态之间关联方式和程度地进一步认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