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率先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德育为首”方针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小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通过立德来树人,彰显了道德的力量,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品德与品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基于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一、善于利用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更需要情绪敏感性的支持。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思想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是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更是育人目标达成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则为"育人过程"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成长食粮。
比如笔者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概念,懂得学校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之余,和小组的小伙伴一起研读《小学生守则》,收集在学校看到的不文明现象或校园里同学遵守规则的事例,在课堂上和小伙伴一同分享。这样,通过利用教材原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遵守规则常识,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教师用好课程的资源,就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凸显情感教育,张扬课程特质,在课程内容上,也做了相关调整:重点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有一些课文内容与爱国教育紧密相连。爱国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是作为学生必须拥有的基本道德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结合课文的内容,渗透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初步形成了爱国心态和精神,让学生在传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下,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教师通过利用教材资源,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上的阅读角《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疆域图》、《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了解基本的爱国常识,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我们国家的文明一直流传下来了,没有中断,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唯一没有中断消失的国家。许多爱国的人不断奋斗拼搏,我国逐渐拥有了强大的实力,我们可以高昂着头颅面对那些欺负我们国家的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她、不敬她呢?让学生可以为中国感到骄傲,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普及一些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如在教學《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谢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擦桌子、擦黑板、摆放扫把、关门窗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白这些公物都是大家的,我们都要好好爱护和珍惜。在活动最后,教师还让学生自行制定一周的行为计划:如不乱画门窗、黑板、到校主动擦桌椅等,然后绘制表格检查自己每日是否完成计划。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再进行小组的评价,最后由老师结合表格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小结。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实现自我监督,在教师监督和同学监督下提高个人自主性,实现自我行为的强化,有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个大课堂,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受到爱国教育熏陶,让学生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树立爱国意识。
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这课时,教师在讲到了生活中为国家默默作出贡献的事例时,引入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援疆的真实事迹来吸引学生注意:因为祖国的需要,很多援疆工作者离乡背井,不能照顾自己的家人,为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是援疆工作者者的孩子,你同意你的父母去援疆吗?"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提出看法,接着教师可以对各个看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样生活实例,让学生对爱国的理解更深刻,让学生可以明白团结民族的重要性,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激发。
如笔者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这一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并且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学习并掌握做家务活的技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班级同学日常做家务的照片,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会做什么家务,介绍做这项家务的小技巧以及做家务时发生的小故事。接着在课堂上进行家务插台赛,让学生从比赛中找出自己做某项家务活做得特别好,并说说做得好的原因,通过模拟生活情景活动号召全体学生向做某项家务活做得特别好的同学学习做家务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又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相应的生活场景:学生模拟日常过马路的行为。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行为的对错、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哪些后果等,通过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辨别,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受到了德育教育,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只在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从行动上将德育教育及法治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使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不断熏陶中得到提升,从而塑造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克超.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8(57):122.
[2]柯丹.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主题式教学方法调查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3]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
关键字:小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通过立德来树人,彰显了道德的力量,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品德与品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基于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一、善于利用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更需要情绪敏感性的支持。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思想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是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更是育人目标达成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则为"育人过程"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成长食粮。
比如笔者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概念,懂得学校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之余,和小组的小伙伴一起研读《小学生守则》,收集在学校看到的不文明现象或校园里同学遵守规则的事例,在课堂上和小伙伴一同分享。这样,通过利用教材原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遵守规则常识,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教师用好课程的资源,就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凸显情感教育,张扬课程特质,在课程内容上,也做了相关调整:重点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有一些课文内容与爱国教育紧密相连。爱国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是作为学生必须拥有的基本道德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结合课文的内容,渗透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初步形成了爱国心态和精神,让学生在传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下,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教师通过利用教材资源,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上的阅读角《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疆域图》、《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了解基本的爱国常识,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我们国家的文明一直流传下来了,没有中断,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唯一没有中断消失的国家。许多爱国的人不断奋斗拼搏,我国逐渐拥有了强大的实力,我们可以高昂着头颅面对那些欺负我们国家的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她、不敬她呢?让学生可以为中国感到骄傲,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普及一些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如在教學《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谢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擦桌子、擦黑板、摆放扫把、关门窗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白这些公物都是大家的,我们都要好好爱护和珍惜。在活动最后,教师还让学生自行制定一周的行为计划:如不乱画门窗、黑板、到校主动擦桌椅等,然后绘制表格检查自己每日是否完成计划。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再进行小组的评价,最后由老师结合表格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小结。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实现自我监督,在教师监督和同学监督下提高个人自主性,实现自我行为的强化,有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个大课堂,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受到爱国教育熏陶,让学生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树立爱国意识。
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这课时,教师在讲到了生活中为国家默默作出贡献的事例时,引入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援疆的真实事迹来吸引学生注意:因为祖国的需要,很多援疆工作者离乡背井,不能照顾自己的家人,为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是援疆工作者者的孩子,你同意你的父母去援疆吗?"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提出看法,接着教师可以对各个看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样生活实例,让学生对爱国的理解更深刻,让学生可以明白团结民族的重要性,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激发。
如笔者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这一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并且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学习并掌握做家务活的技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班级同学日常做家务的照片,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会做什么家务,介绍做这项家务的小技巧以及做家务时发生的小故事。接着在课堂上进行家务插台赛,让学生从比赛中找出自己做某项家务活做得特别好,并说说做得好的原因,通过模拟生活情景活动号召全体学生向做某项家务活做得特别好的同学学习做家务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又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相应的生活场景:学生模拟日常过马路的行为。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行为的对错、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哪些后果等,通过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辨别,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受到了德育教育,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只在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从行动上将德育教育及法治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使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不断熏陶中得到提升,从而塑造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克超.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8(57):122.
[2]柯丹.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主题式教学方法调查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3]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