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能力;兴趣
一、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破旧立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每一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观念、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平时要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把心中的创意用实践来验证,而后再总结、提炼,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唯有这样形成的教育思想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推广和被别人采纳的,才能真正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是让孩子热爱数学,渴望探索,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与实际有关的例子,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及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一个教师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内角三兄弟之争》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真的吗?那这是为什么?” 老二不太相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老二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加强了对本节知识的渴求,激发他们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三、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风格决定了他驾驭自身智力和知识的能力,整个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发展过程。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大有益处。数学解题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更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引导学生产生一些巧妙的解法,优化解题策略.
四、多动手、勤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让学生多实践。因此,教学中做到:
1、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多让学生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诚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况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再者,不可能提的问题都是错误的。
3、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可获取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五、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成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虽然学生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但却缺乏自身对这知识的感悟、体验。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解题中应该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应当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主、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版
[2]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外国教育研究2001版
【关键词】创新能力;兴趣
一、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破旧立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每一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观念、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平时要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把心中的创意用实践来验证,而后再总结、提炼,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唯有这样形成的教育思想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推广和被别人采纳的,才能真正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是让孩子热爱数学,渴望探索,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与实际有关的例子,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及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一个教师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内角三兄弟之争》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真的吗?那这是为什么?” 老二不太相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老二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加强了对本节知识的渴求,激发他们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三、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风格决定了他驾驭自身智力和知识的能力,整个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发展过程。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大有益处。数学解题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更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引导学生产生一些巧妙的解法,优化解题策略.
四、多动手、勤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让学生多实践。因此,教学中做到:
1、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多让学生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诚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况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再者,不可能提的问题都是错误的。
3、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可获取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五、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成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虽然学生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但却缺乏自身对这知识的感悟、体验。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解题中应该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应当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主、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版
[2]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外国教育研究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