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新课程理论的主阵地,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必须聚集于课堂,依据课标,削尽浮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所收获。近几年,我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 从“教材唯一”走向“生活为本”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如教科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它学科等。教材是引发儿童活动的一种工具,是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牢牢把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虽然是“取精华,去糟粕”,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但这并不能说明教材就是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缩影版,它仍有待完善。教师要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丰富、拓展或压缩、删改,将更多适合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整合进入教材,以利于学生的品德形成。
  
  二、 从“重活动形式”走向“重活动实效”
  
  1、目的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思路要清晰,找准落脚点。要让活动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我在教学《我们和太阳做游戏》(一年级下册)一课时,讲一太阳光、物体和影子的内容时,由学生利用手来摆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并没有感悟到什么。课后,听课的领导问我:“你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愣住了,一时间竟答不上来,因为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对其目的没有过多的思考,导致目的不够明确,因而活动收效甚微。于是我进行了二次备课,第二天又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效果好多了。我在活动的后期加上了设疑的环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也从活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2、过程性。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思想交流、互动和碰撞,形成自身的体验、感知、感悟。在教学《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里,我让学生分组摆好带来的物产,组织学生去参观,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让全班的每个孩子都参与和体验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
  3、针对性。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在思想上的误区、行为上的错误、情感上的障碍有的放矢的进行大胆引导,在活动中动情、明理。如在教学《平安回家》、《小心,别伤着》等内容时,学生在课堂能说出一大串交通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方法,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生活的中行为却有很大的反差。有的学生以自己为例,说自己曾多次“违规”,一次也没有受伤。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困惑,开展了一次“违规”小调查,并组织学生“辩论”,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列举自己或身边的事例加以佐证,激烈的辩论过后,大家达成共识: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这一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经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将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4、层次性。课堂上教学内容是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逐层递进来实现的,不能出现“平行”的环节和内容,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学习把原来不知道的学会了,把原来不清楚的弄明白了。我在教学《我们长大了》一课时,确定了“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感到高兴;能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一主旨目标,设计了三个递进层次的主题活动:(1)我长大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穿小的衣物、画的画等方面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在小组内交流,与人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2)我懂事了。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的真实事例,如帮助家人做家务、收拾房间等。(3)我们共同进步。展示班集体和个人获得的荣誉,让学生回归到为集体荣誉而努力的时刻,感受到集體的进步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三个活动中每个活动都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都要比前一活动明白更多的道理,使学生的眼界拓宽,思维更具发散性。
  5、开放性。主要是指课内外结合,课标与生活结合,课与课结合,注重活动的连续性,课上可以根据内容延伸到一些生活中的知识,一堂课的教学结束了,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应用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彼此有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三、 从“一言堂”走向“互动交流”
  
  1、 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说话。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倾听应该是关键之处。我们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掌握他们的品德发展状态,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并转化为教育的契机。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身边,当学生在说的时候,要保持倾听的姿势,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把握好每一个教育引导的时机。
  2、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他人说话。
  出于对教师的敬畏,学生有注意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但却少有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为此要注意养成学生会倾听和参与集体活动的习惯,在课堂上可以用“你们听懂他说的话了吗?你有什么看法(想法)?”等语言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要求学生不要随意打断同学的话,要对同伴的想法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的见解。另外,有意识的表扬会倾听的学生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激励手段。
  3、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
  《品德与生活》教材是能直接与学生交流对话的文本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看书、读图的能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间接的设疑引导,不要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利用书中的“留白”让学生抒发心声,让学生在学习以图画为主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时,教师要让学生与图对话,让学生走进图中,让图中的场景和人物走进现实生活,学生与教材互动,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现实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课堂教学的经验可以积累,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可以尝试,我们要努力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以一生受用的教育。
  【作者单位:延边州安图县两江小学 吉林】
其他文献
一、确立美术、音乐相通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适应性学生的基础我认为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学生掌握画、唱的一定技巧,而且要通过画、唱来使学生领悟艺术的奥妙,与艺术产生情感
<正>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总是谆谆教导:“我们始终要记住历史上社会划分为阶级这一基本事实。”(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第45页)历史进程表明,作为历史范畴的民族也是这样,它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所以,早在1848年马克思在论法国《六月革命》这篇文章中,就提出了“法兰西民族分裂为两个民族即有产民族和工人民族”的论断。接着,恩格斯在19世纪50——60年代期间论《匈牙利斗争》,《德国农民战争》和《论英国》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中,都精明的论证了不同阶级组成为民族这个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
一、当前背景21世纪,计算机网络、幻灯、投影仪以及电子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
<正> 斯巴达克是一位古代杰出英雄。他的业绩革命导师评价很高。马克思称赞说,阿庇安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象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69页)马克思还说,斯巴达克是他“所热爱的英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304页)。列宁在《论国家》中说:“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8页) 这里首先介绍一些有关斯巴达克的图像。1927年意大利那
中国的小学生普遍觉得英语难学,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英语教学固定在课堂上,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中,减少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机会,减少了学以致用的乐趣,把英语局限于一个枯燥的反复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今天,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可见,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班级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作为班主任在班内打造一支富有活力、和谐向上、能独立工作的班干部队伍,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全班学生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能够得到自由快活地成长,是我们在新课标理念下追求的目标。    一、班主任要善做伯乐,知人善任    (一)重品德表现,良好的品德是当班干部所不可缺少的。班干部要勇挑重担,为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科学的主要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另外也是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突破学生对学科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的限制,更应该重视实际的科学活动,使得学生能亲身体会科学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创新能力。一般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发
一、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