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堂的主要载体是音乐及音响,音乐艺术的特征具有非语义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音乐经验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就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要采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即特殊的、直接的学习方式。学生用听觉、视觉接受音乐的信息,在聆听中比较,不需要任何抽象的理论、概念和高超的技能技巧。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是直接的,因为对音乐的了解认识也是直接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分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培养和发展。
一、选择具有可比性的音乐
必须选择合适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驾驭教材、重组教材的能力。如六年级教材中,对人声音色的听辩,童声与女声、男高音与男中音;声乐演唱形式中的独唱与齐唱、对唱与重唱、齐唱与合唱;调式中的大调与小调;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与大提琴、单簧管与双簧管;中国民乐器中的古琴与古筝、琵琶与柳琴、二胡与高胡;音乐体裁中《摇篮曲》与《进行曲》、《进行曲》与《圆舞曲》等等。
二、明确比什么
两个音乐作品之间肯定会有多个可供比较的点,但绝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根据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要求来比较。如小学四年级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可与意大利歌剧《图兰朵》音乐中的一唱段相比较。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旋律,学生找出了旋律中的异同,最终了解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茉莉花》旋律作为歌剧音乐中的创作素材。学生明白了不但中国人喜欢中国民歌,外国人也喜欢,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产生出学唱民歌的愿望与要求,变“要我唱”为“我要唱”。又如二年级音乐教材《动物世界》,可比较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象》与《小鸟》的音乐,比音乐表现出的动物形象,比音色即比演奏乐器,再比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为什么音乐表现的是大象、小鸟?这样比较,学生才能较快地走进音乐,真正了解音乐,逐步地学会欣赏音乐。
三、直接比较音乐要素与艺术效果
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了解,我采用了改变、比较音乐作品中运用音乐要素的办法。如在学唱广东民歌《月光光》时,改变歌曲的速度与力度,变成快速加大力度,学生比较后感觉到:“不是《摇篮曲》而是《进行曲》了。”学唱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之歌》时,改变歌曲的拍号与速度,采用三拍子和慢速来唱这首歌,学生的感受是:“七个小矮人变成七个小懒人了。”学生亲自参与这种生动的比较音乐活动,容易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更有兴趣欣赏音乐了。又如在学习大调、小调时,我选用了学生都会唱的大调儿歌《两只老虎》,把主旋律每个音都向下移三度,立即改变了调性。当学生唱着小调式的《两只老虎》时,产生了异样的感
受:“很好玩,小老虎很可爱、很温顺。”
四、综合比较认识音乐的题材、体裁
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定比较的侧重点,可以是音乐的题材、体裁,也可以是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如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时,我定课题为《大江南北茉莉花》,要求学生采用听、唱、看、动等方式,对比欣赏江苏、河北、东北的《茉莉花》。学生感受到《茉莉花》的韵味风格,体验到各地的风格差异,同时也发现了歌曲旋律中较为相似的地方,用“南柔北刚”进行了总结。我紧接着提问:“为什么南方与北方的《茉莉花》的风格有这么大的差异?”带领学生思考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强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认识,扩大了音乐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对声乐演唱形式的比较效果也很好。如在学唱《踏雪寻梅》时,我选用了独唱与女声三声部合唱。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用合唱的形式演绎的《踏雪寻梅》。显然,通过比较学生感受体验到了三声部的艺术魅力。对于器乐演奏形式及听辨民族乐器的音色,则必须选用风格迥异的作品。如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爱情主题”,我另外选用了法国通俗钢琴家克莱德曼用电声乐队钢琴演奏的“爱情主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说还是小提琴协奏曲好听。但在欣赏西洋古典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主题,与克莱德曼电声乐队演绎的《命运》比较时,学生却非常喜欢后者的演绎。音乐中的节奏加上架子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学生感觉很兴奋很新颖。
比较是“音乐之妙法”,我真正领悟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感受、体验极为重要。要想获得教学的有效性,在比较中聆听体验是关键。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选择具有可比性的音乐
必须选择合适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驾驭教材、重组教材的能力。如六年级教材中,对人声音色的听辩,童声与女声、男高音与男中音;声乐演唱形式中的独唱与齐唱、对唱与重唱、齐唱与合唱;调式中的大调与小调;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与大提琴、单簧管与双簧管;中国民乐器中的古琴与古筝、琵琶与柳琴、二胡与高胡;音乐体裁中《摇篮曲》与《进行曲》、《进行曲》与《圆舞曲》等等。
二、明确比什么
两个音乐作品之间肯定会有多个可供比较的点,但绝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根据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要求来比较。如小学四年级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可与意大利歌剧《图兰朵》音乐中的一唱段相比较。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旋律,学生找出了旋律中的异同,最终了解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茉莉花》旋律作为歌剧音乐中的创作素材。学生明白了不但中国人喜欢中国民歌,外国人也喜欢,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产生出学唱民歌的愿望与要求,变“要我唱”为“我要唱”。又如二年级音乐教材《动物世界》,可比较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象》与《小鸟》的音乐,比音乐表现出的动物形象,比音色即比演奏乐器,再比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为什么音乐表现的是大象、小鸟?这样比较,学生才能较快地走进音乐,真正了解音乐,逐步地学会欣赏音乐。
三、直接比较音乐要素与艺术效果
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了解,我采用了改变、比较音乐作品中运用音乐要素的办法。如在学唱广东民歌《月光光》时,改变歌曲的速度与力度,变成快速加大力度,学生比较后感觉到:“不是《摇篮曲》而是《进行曲》了。”学唱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之歌》时,改变歌曲的拍号与速度,采用三拍子和慢速来唱这首歌,学生的感受是:“七个小矮人变成七个小懒人了。”学生亲自参与这种生动的比较音乐活动,容易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更有兴趣欣赏音乐了。又如在学习大调、小调时,我选用了学生都会唱的大调儿歌《两只老虎》,把主旋律每个音都向下移三度,立即改变了调性。当学生唱着小调式的《两只老虎》时,产生了异样的感
受:“很好玩,小老虎很可爱、很温顺。”
四、综合比较认识音乐的题材、体裁
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定比较的侧重点,可以是音乐的题材、体裁,也可以是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如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时,我定课题为《大江南北茉莉花》,要求学生采用听、唱、看、动等方式,对比欣赏江苏、河北、东北的《茉莉花》。学生感受到《茉莉花》的韵味风格,体验到各地的风格差异,同时也发现了歌曲旋律中较为相似的地方,用“南柔北刚”进行了总结。我紧接着提问:“为什么南方与北方的《茉莉花》的风格有这么大的差异?”带领学生思考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强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认识,扩大了音乐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对声乐演唱形式的比较效果也很好。如在学唱《踏雪寻梅》时,我选用了独唱与女声三声部合唱。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用合唱的形式演绎的《踏雪寻梅》。显然,通过比较学生感受体验到了三声部的艺术魅力。对于器乐演奏形式及听辨民族乐器的音色,则必须选用风格迥异的作品。如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爱情主题”,我另外选用了法国通俗钢琴家克莱德曼用电声乐队钢琴演奏的“爱情主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说还是小提琴协奏曲好听。但在欣赏西洋古典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主题,与克莱德曼电声乐队演绎的《命运》比较时,学生却非常喜欢后者的演绎。音乐中的节奏加上架子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学生感觉很兴奋很新颖。
比较是“音乐之妙法”,我真正领悟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感受、体验极为重要。要想获得教学的有效性,在比较中聆听体验是关键。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