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一些消极思想让孩子们常常不知所措!及时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让他们胸怀爱心,辩证看问题,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教导学生学会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见理想与现实相碰撞的尴尬。当我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而骄傲时,他们却怀着质疑的态度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不去制造枪炮,只是去放爆竹;发明了指南针,没有服务于远征的航船,而是去看风水……”当我教育学生要胸怀一颗善良的心,倾力救助他人于危难时,学生却担忧的说:“老师,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彭宇’?。从道德上讲,路见不平应该施以援手,看到摔倒老人应该扶一把。然而当我的手伸出时,不该有的事就可能会发生,所有的一切可能都要让我一人扛,如此环境下,如此道德生态,如何让人去施以援手,去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有一天,在教学郭沫若的《屈原》时,当我满怀着热忱和激情鼓励孩子们无论何时对祖国都要有忠贞不屈的情感时,他们用诚挚的眼光望着我问:“老师,您确定要让我们成为那样坚定又执著的人吗?您确定我们在走完这样的人生道路后不会后悔吗?”
我陷入了沉思!的确,如今摆在我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不是如何去指导孩子们学习文学的知识,语法的常识,而是如何引导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兼有一种健康且辨证的眼光去解释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不断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现实与不足,且透过这一切稳稳地把握住自己内心最至高无上的是非判断。课准要求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要让孩子们去伪存真的确不易!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这个社会需要!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脱节,我经常在阅读教学中将一些引发公众热议的社会现象与教学文本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爱的教育。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与“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一社会热议的话题相结合展开讨论。一开始孩子们有说要扶的,也有说不能扶的。他们很快壁垒分明展开激烈的辩论。从他们的辩论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更体会到社会现实中个别道德沦丧之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惑和伤害。在他们相持不下时,我让他们再思考:如果自己的爷爷奶奶摔到了,我们是否希望别人扶!孩子们纷纷说“当然希望有人伸出援手”。这时我让孩子们再将刚才的话题重新展开讨论。经过又一轮热烈的讨论后,最终他们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为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尽量避免深受“无人扶”之害,应该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是社会具有复杂性,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做到不违背道德价值观,不丢掉人性的真善美,重建社会信任纽带。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崇洋媚外思想使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受到冲击。为此,我经常会告诫孩子们:我们要热爱并维护我们的祖国,要知道没有祖国我们将什么都不是!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教学古诗文也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深深的震撼着我。在让孩子们反复大声朗读文本之后,我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的理解。孩子们都能说出这两句话的文本含义。但我又问“当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我们能否做到像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孩子们颇有些犹豫,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们很难做到像范仲淹那样胸怀天下,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呀!”“是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或将来都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普通人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接着问孩子们:“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该如何做到热爱祖国呢?”孩子们有些茫然。我告诉他们,不偏听偏信造谣中伤祖国的话是爱国;不崇洋媚外是爱国;对祖国心怀崇敬是爱国;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社会制度也是爱国……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爱国!如果我们做不到像范仲淹那样忧国忧民,那么我们努力做好自己,不让自己成为“国忧民忧”的人便也是对祖国最诚挚的爱!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个性情感的培养和指导,要将“愛的教育”践行到底,以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做事的准则和高尚做人的风范,使学生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教孩子三年,就要为他们想三十年。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是其它学科教师所无法比拟的,也是自身无法推卸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见理想与现实相碰撞的尴尬。当我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而骄傲时,他们却怀着质疑的态度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不去制造枪炮,只是去放爆竹;发明了指南针,没有服务于远征的航船,而是去看风水……”当我教育学生要胸怀一颗善良的心,倾力救助他人于危难时,学生却担忧的说:“老师,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彭宇’?。从道德上讲,路见不平应该施以援手,看到摔倒老人应该扶一把。然而当我的手伸出时,不该有的事就可能会发生,所有的一切可能都要让我一人扛,如此环境下,如此道德生态,如何让人去施以援手,去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有一天,在教学郭沫若的《屈原》时,当我满怀着热忱和激情鼓励孩子们无论何时对祖国都要有忠贞不屈的情感时,他们用诚挚的眼光望着我问:“老师,您确定要让我们成为那样坚定又执著的人吗?您确定我们在走完这样的人生道路后不会后悔吗?”
我陷入了沉思!的确,如今摆在我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不是如何去指导孩子们学习文学的知识,语法的常识,而是如何引导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兼有一种健康且辨证的眼光去解释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不断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现实与不足,且透过这一切稳稳地把握住自己内心最至高无上的是非判断。课准要求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要让孩子们去伪存真的确不易!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这个社会需要!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脱节,我经常在阅读教学中将一些引发公众热议的社会现象与教学文本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爱的教育。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与“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一社会热议的话题相结合展开讨论。一开始孩子们有说要扶的,也有说不能扶的。他们很快壁垒分明展开激烈的辩论。从他们的辩论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更体会到社会现实中个别道德沦丧之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惑和伤害。在他们相持不下时,我让他们再思考:如果自己的爷爷奶奶摔到了,我们是否希望别人扶!孩子们纷纷说“当然希望有人伸出援手”。这时我让孩子们再将刚才的话题重新展开讨论。经过又一轮热烈的讨论后,最终他们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为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尽量避免深受“无人扶”之害,应该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是社会具有复杂性,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做到不违背道德价值观,不丢掉人性的真善美,重建社会信任纽带。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崇洋媚外思想使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受到冲击。为此,我经常会告诫孩子们:我们要热爱并维护我们的祖国,要知道没有祖国我们将什么都不是!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教学古诗文也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深深的震撼着我。在让孩子们反复大声朗读文本之后,我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的理解。孩子们都能说出这两句话的文本含义。但我又问“当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我们能否做到像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孩子们颇有些犹豫,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们很难做到像范仲淹那样胸怀天下,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呀!”“是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或将来都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普通人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接着问孩子们:“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该如何做到热爱祖国呢?”孩子们有些茫然。我告诉他们,不偏听偏信造谣中伤祖国的话是爱国;不崇洋媚外是爱国;对祖国心怀崇敬是爱国;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社会制度也是爱国……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爱国!如果我们做不到像范仲淹那样忧国忧民,那么我们努力做好自己,不让自己成为“国忧民忧”的人便也是对祖国最诚挚的爱!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个性情感的培养和指导,要将“愛的教育”践行到底,以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做事的准则和高尚做人的风范,使学生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教孩子三年,就要为他们想三十年。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是其它学科教师所无法比拟的,也是自身无法推卸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