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什么要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审美观。就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是:它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途径,使自身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本身当作艺术,进行审美性再创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欣赏文章之美,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二、为什么要依托文本,并且能依托文本
  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文質兼美的课文俯仰皆是,其中蕴藏着极丰富的美育内容。
  倘佯《春》的世界:大片大片的小草彰显初春的嫩绿,映衬着可爱的孩子,闪亮着生命的光泽;村庄里,田野边,一棵棵桃树、杏树、梨树,争妍比美,在簇锦的花团中,点缀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勾勒出“枝头春意闹”的流动的图画;柔和的春风也被这初生的生命所陶醉,如母亲般温暖而祥和,风中有和煦温馨的空气,弥漫着花香、草香和泥土的香味,回荡着各种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有牧童清脆悦耳的短笛,即便是蒙蒙的细雨,也成为多情的精灵……字里行间是春天生命的涌动,而正是有了生命,才让我们感受并懂得美丽的意义。
  同样的,小英子衣襟上那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父女间如花儿般清香弥远的爱;凝望“小桥流水人家”的断肠人,涌动的是“何人不起故园情”的伤感;李白那一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喊出了大丈夫慷慨淋漓的美……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三、依托文本,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怎样依托文本,使课堂教学成为美的载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
  (一)反复诵读,捕捉文本之美
  “朗读是最有效益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
  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的热情,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在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之中,捕捉文本之美。
  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受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温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与暴风雨搏击的力量之美;默念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青布长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联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为生活奔波为全家操劳的父亲,感动的是深沉无言的父爱;同样都是古典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也读出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当然也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美……
  无须讲述,无须说教,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愈发细腻而真切,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形式之美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学会在阅读文本时对艺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品味,捕捉文本之美。
  (二)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文本,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
  欣赏《云南的歌会》,不仅是了解古老的歌会所蕴涵的民间文化气息,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一个深入文本的疑问:沈从文是湖南人,他为什么会如此欣赏云南的民间文化呢?
  引导学生比较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的艺术》和《云南的歌会》两篇文章,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篇文章有惊人的相似,其一,都使人仿佛置身美丽的村寨;其二,两篇文章出现了几乎完全一致的一句话:“不论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的歌声”;其三,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老人的热情,妇女的装饰,少女的纯真,还有各种鸟儿自在的鸣啼……深入探究,学生发现无论是湖南的民间艺术,还是云南的歌会,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代表的是中国民间的文化。作者之所以对云南和湘西的民间文化情有独钟,就是欣赏淳朴本色之美,欣赏健康自然的民俗之美。
  品味琦君的《春酒》,为什么母亲酿制的八宝酒会让“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道地的“家醅”究竟是怎样的味道?这里面有童年的回忆,有善良的母亲和淳朴的乡亲,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春酒”所蕴涵的是对家乡文化的眷顾,以及由这一风俗所折射出的“家乡情结”。对十二、三岁的孩子而言,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入文本的细节描写,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便氤氲开来:
  《春酒》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喝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地兴高采烈。”
  花匠阿标叔为什么要那么卖力地去擦煤气灯的玻璃罩呢?是他要讨好主人吗?一个问题使得大家兴趣盎然,学生很快理解到:他也开心。“兴高采烈”写出了阿标叔的满足和幸福,同样“兴高采烈”的还有吃酒的乡亲、“我”和母亲。家乡的人不因为贫穷而自卑,急需钱用,就起个会,喝春酒,问题迎刃而解;也没有人因为家境富足而骄傲,借出花厅,大家举杯畅饮,其乐融融。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家乡,这就是“我”耳濡目染的家乡文化。“我”念念难忘的是相亲相爱、和谐融洽的乡情民风。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启发学生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实践者,成为阅读的主体。
  创造文本之美,同样可以将文章尝试改写成诗歌,《春酒》在学生的笔下是“跳跃在叶尖的晨露,闪动着家乡的影子”,是“离家的时候,母亲倚门低垂的眼帘”,是“放下了又扬起,扬起了又放下,颤抖在叹息中的父亲的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倾听”的基础上,鉴赏体验,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和理解的文本之美。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依托文本,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茅塞顿开的愉悦,在学习之中享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
其他文献
一汪清泉,我只掬心中那捧最冽的;一丛繁花,我只撷心中那株最艳的;一世风尘,我只取心中那缕最爱的。吾居于世尘纷扰之中,唯有内心所想之物生如夏花般绚烂。唯有无知于心,同时有智于行,可以无悔于人生。  无知于心,不为冷眼观世界,而是心有所向,求其无他;有智于行,不为玩万物易如反掌,而是心无旁骛,专于所为。当此二者成为我们人生之信条时,我们才能做到有价值于世界,无悔于人生。  无知于心,有智于行,宁静如他
摘 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要使小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就应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支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一方面能够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全面地激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顺利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探讨  英语的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和强度,这就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素质教育被推出,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语文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愿学、乐学,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  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减负”的呼声,在教学领域喊得山响。于是,“减负、提质”成为一线
摘 要: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拓展;阅读教学  拓展阅读对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意义深远。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来自教材,自由而广泛的群文阅读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操
摘 要: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新的形势下,塑造儿童品德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电子白板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品德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多的特点让教育模式不再单调,为课堂内外的学习带来生机和活力,将细节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突显细节雕琢美丽,有益成就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品德;社会;细节;电子白板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摘 要: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节日,他们中多数生活在我国的边界地区,因此和汉民族人的接触比较少,整体汉语水平比较低,随着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人开始加强和内地的沟通与联系,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将教材换成了汉语,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非常必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如何在
An adaptive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scheme is presented for a class of strict-feedback non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with unknown nonlinearly parameterised a
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本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政治被认为是“副课”而得不到学校、家长、特别是学生的重视。一些教师也因此“自轻”而放松了对政治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如果说我门要教给学生的只是教材上的原理和知识以应付考试,那政治确实是“副课”。因为,理科学生只应付会考,文科高考只占综合的1/3无关紧要。而实质上呢?政治课的作用和目标远不止如此。我们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