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新理念。为了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经过省级研究课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机制和模式的实践研究》,对语文各年级、各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进行了探索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就“两预学,五环节”在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做简单的介绍。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最主要的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小学语文阅读课到底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同时呼唤一种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为此,根据我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及新课标的精神,我校语文教研组制定了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两预学和五环节。
一、两预学
(一)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高低,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语句。
2.查问(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其意思。
3.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针对课文提出疑问)。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哪些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教师的预习要求要相应改变:一年级侧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尽量不读破句;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分析字形和把课文读通顺;三四年级侧重理解字词、积累词句和略说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较深刻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中心全面领会,侧重提疑难问题。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二)教师预设
教师分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需要教师明确目标、把握内容、制定策略、权衡利弊,即从教什么和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怎样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学习要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主体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应用、呈现教学过程、展开教学评价等。
二、五环节(导、学、思、练、拓)
(一)导(即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成功的导入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语文教研组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式:一是间接导入,二是直接导入。间接导入,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即开门见山地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二)学(即学习新内容)
学习新内容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组织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是否具有高效性。在此环节,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以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朗读、思考、讨论和汇报等。
本环节的实施步骤是: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边读边初步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主旨,为探究奠定基础。
2.精读体验,品味语言。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留下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读的过程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相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讲解,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品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到了高年级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美读成诵,升华情感。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朗读,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思(即课堂小结)
在学习课文内容后,老师引导、激励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方法,达到巩固所学、提高归纳能力、享受成就、体验快乐的目的。
(四)练(即语言文字的训练)
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教师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练习形式多样化,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练习生字新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基础字词,通过听写、形近字辨析组词、造句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2)摘抄。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积累学生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处。(3)仿说或仿写。对文中重点句子、段落篇章的仿说、仿写或是续写等,要求仿照作者的说法、写法,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是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提高语文能力。
(五)拓(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的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外延伸作业,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拓展的内容多样,形式活泼,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该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此模式教学旨在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中,而不能唯模式而模式。本模式可根据教学实际对具体环节进行适当顺序调整,“学、思、练”可在教学中交叉进行;在低年级段或特殊内容的课堂上,可在“学”或“思”环节后加上放松活动环节;本模式适用于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教学,不同的是随着年级的降低,每个教学环节的要求相应降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可灵活使用。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最主要的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小学语文阅读课到底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同时呼唤一种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为此,根据我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及新课标的精神,我校语文教研组制定了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两预学和五环节。
一、两预学
(一)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高低,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语句。
2.查问(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其意思。
3.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针对课文提出疑问)。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哪些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教师的预习要求要相应改变:一年级侧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尽量不读破句;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分析字形和把课文读通顺;三四年级侧重理解字词、积累词句和略说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较深刻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中心全面领会,侧重提疑难问题。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二)教师预设
教师分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需要教师明确目标、把握内容、制定策略、权衡利弊,即从教什么和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怎样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学习要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主体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应用、呈现教学过程、展开教学评价等。
二、五环节(导、学、思、练、拓)
(一)导(即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成功的导入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语文教研组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式:一是间接导入,二是直接导入。间接导入,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即开门见山地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二)学(即学习新内容)
学习新内容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组织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是否具有高效性。在此环节,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以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朗读、思考、讨论和汇报等。
本环节的实施步骤是: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边读边初步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主旨,为探究奠定基础。
2.精读体验,品味语言。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留下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读的过程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相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讲解,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品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到了高年级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美读成诵,升华情感。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朗读,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思(即课堂小结)
在学习课文内容后,老师引导、激励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方法,达到巩固所学、提高归纳能力、享受成就、体验快乐的目的。
(四)练(即语言文字的训练)
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教师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练习形式多样化,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练习生字新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基础字词,通过听写、形近字辨析组词、造句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2)摘抄。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积累学生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处。(3)仿说或仿写。对文中重点句子、段落篇章的仿说、仿写或是续写等,要求仿照作者的说法、写法,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是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提高语文能力。
(五)拓(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的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外延伸作业,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拓展的内容多样,形式活泼,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该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此模式教学旨在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中,而不能唯模式而模式。本模式可根据教学实际对具体环节进行适当顺序调整,“学、思、练”可在教学中交叉进行;在低年级段或特殊内容的课堂上,可在“学”或“思”环节后加上放松活动环节;本模式适用于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教学,不同的是随着年级的降低,每个教学环节的要求相应降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可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