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通过听、说、读、写、书的语用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中形成应有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语用,找准语用,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习得阅读方法与技巧,不待老师教也自能读书、学习。
【关键词】确定;语用点;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确定语用点呢?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因此,我认为,只要做个有心人,用心去挖掘,语用点就会显山露水了。
一、依托单元导语,确定“语用点”
单元导语,是指引我们学习本单元文章的“方向盘”,只要我们掌握好方向,用心品析,“语用点”就不攻自破。
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你观看过庐山的云雾吗?你欣赏过美丽的大草原吗?你想了解古老的赵州桥吗?请认真读本单元的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
从这段导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山河的主题。而从“请认真读本单元的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这句话,我们就能确定语用点是“抓住关键词或关键段落,去品析课文”这个目标了。在接下来教学《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等文章时,我们就可以抓关键词,品析句子,积累语言,来进行语言进行文字训练。
二、走进文本,挖掘“语用点”
有的单元导语,只注重突出人文教育主题,而对于语用主题稍显弱化。如果教师只局限于参考单元导语,就会容易曲解教材的编写意旨,忽略语言文字的教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更重要的是要先总揽整个单元文章,然后逐篇走进文本,研读课文内容,挖掘可实施的语用点进行整合教学。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群众也在淋雨》《珍贵的教科书》《“神童”的秘诀》《说话算数》。这四篇课文的单元导语是:美好的品质的就像鲜花一样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灿烂。从敬爱的周总理到普通的百姓。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时,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单从这导语中,我们很难确定它的语用点。如果老师只关注课文的内容,忽略课文的言语形式,就势必会把这组课文上成思品课。所以,我们必须走进文本,类比研读课文,揣摩语言形式。我们就可以确立四篇文章语用点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人物品质”。根据这个语用主题,整合课内外几篇课文进行教学。如此进行类比阅读,学生就能感受到相同语用点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共同点,从而实现语文课堂大量阅读、课外阅读课内化之愿景。
三、联系课后题,寻找“语用点”
每篇课文的课后题是着眼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而设定的。所以用心研读课后题,不难发现,语用点就隐藏在其中。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狼牙山五士》《我的战友邱少云》《小英雄雨来》这三篇课文,它们的课后题分别是:
《狼牙山五士》: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我的战友邱少云》: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小英雄雨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六個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三篇课文的课后题,都提到:默读。可见默读能力的培养是语用之一。但是“默读”这个读书方法,从三年级开始,老师基本上每节课都在训练,没必要再重复训练。我们不妨再多读几遍课后题,就可以发现三篇课文还有各自训练的语用点:
《狼牙山五士》:从“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可以确定语用点为:详略得当。
《我的战友邱少云》:从“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确定语用点为:细节描写。
《小英雄雨来》:从“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确定语用点为:学会列小标题。
这样根据课后题,定位语用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得单元教学一课一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催生阅读之花。
四、关注泡泡语,领悟“语用点”
教科书中的泡泡语是编者以泡泡的形式插入许多学习提示语,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些泡泡语,不但出现在课文中,还出现在课后题及百花园中,每一个泡泡语都有编者的意图。所以,关注泡泡语、揣摩提示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隐藏着的语用点。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山雀》一课,文中的泡泡语是“前面写另一只山雀‘劝告’它的朋友,这儿为什么又‘警告’呢?”这里的泡泡语告诉我们:不同的语言环境,就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又或者是相同的语言文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又有不同的含义。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揣摩阅读,让学生感悟在不同的语境下,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如《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文中的泡泡语是“从‘然而’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斧头给小山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从这个泡泡语,我们要知道,这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语用实施点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等相统一的。
因此,关注课文中的泡泡语,从中把握语用点,能使我们的教学更能体现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实学段教学目标。
五、聚焦百花园,发现“语用点”
教材单元各个部分内容是有联系的,它力图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当你在前面所讲的几个方法中依然找不到语用点时,不妨把视觉聚焦在百花园里,这时,可能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如,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前的导语是:“罐子里怎么跳出了七颗钻石?搭石怎么能联结情感?倾斜的伞怎么遮雨?小豌豆怎么让小姑娘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阅读本单元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人都需要关爱,也应该把爱心献给别人。”不难发现,“关爱别人”是这一单元的内容情感主题。至于语用主题就难确定了。那么,我是怎么教《一颗小豌豆》的呢?我认真翻阅了本单元的《百花园》,其中“我的采集本”是这样写的:“这是我搜集到的关于国际盲人节的小知识。你搜集到什么小知识,给我看看,好吗?”这个环节启示我,把“搜集资料”,确定为语用点。先让学生写好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好词佳句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作品,尽情地读,迁移地读,直到把课内外文章读通、读懂。
从以上五个方面去确定“语用点”,实施语用主题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课一得,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毕英春.双主题整合教学的智慧.小学语文1 X单元授课教学.
【关键词】确定;语用点;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确定语用点呢?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因此,我认为,只要做个有心人,用心去挖掘,语用点就会显山露水了。
一、依托单元导语,确定“语用点”
单元导语,是指引我们学习本单元文章的“方向盘”,只要我们掌握好方向,用心品析,“语用点”就不攻自破。
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你观看过庐山的云雾吗?你欣赏过美丽的大草原吗?你想了解古老的赵州桥吗?请认真读本单元的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
从这段导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山河的主题。而从“请认真读本单元的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这句话,我们就能确定语用点是“抓住关键词或关键段落,去品析课文”这个目标了。在接下来教学《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等文章时,我们就可以抓关键词,品析句子,积累语言,来进行语言进行文字训练。
二、走进文本,挖掘“语用点”
有的单元导语,只注重突出人文教育主题,而对于语用主题稍显弱化。如果教师只局限于参考单元导语,就会容易曲解教材的编写意旨,忽略语言文字的教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更重要的是要先总揽整个单元文章,然后逐篇走进文本,研读课文内容,挖掘可实施的语用点进行整合教学。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群众也在淋雨》《珍贵的教科书》《“神童”的秘诀》《说话算数》。这四篇课文的单元导语是:美好的品质的就像鲜花一样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灿烂。从敬爱的周总理到普通的百姓。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时,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单从这导语中,我们很难确定它的语用点。如果老师只关注课文的内容,忽略课文的言语形式,就势必会把这组课文上成思品课。所以,我们必须走进文本,类比研读课文,揣摩语言形式。我们就可以确立四篇文章语用点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人物品质”。根据这个语用主题,整合课内外几篇课文进行教学。如此进行类比阅读,学生就能感受到相同语用点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共同点,从而实现语文课堂大量阅读、课外阅读课内化之愿景。
三、联系课后题,寻找“语用点”
每篇课文的课后题是着眼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而设定的。所以用心研读课后题,不难发现,语用点就隐藏在其中。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狼牙山五士》《我的战友邱少云》《小英雄雨来》这三篇课文,它们的课后题分别是:
《狼牙山五士》: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我的战友邱少云》: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小英雄雨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六個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三篇课文的课后题,都提到:默读。可见默读能力的培养是语用之一。但是“默读”这个读书方法,从三年级开始,老师基本上每节课都在训练,没必要再重复训练。我们不妨再多读几遍课后题,就可以发现三篇课文还有各自训练的语用点:
《狼牙山五士》:从“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可以确定语用点为:详略得当。
《我的战友邱少云》:从“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确定语用点为:细节描写。
《小英雄雨来》:从“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确定语用点为:学会列小标题。
这样根据课后题,定位语用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得单元教学一课一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催生阅读之花。
四、关注泡泡语,领悟“语用点”
教科书中的泡泡语是编者以泡泡的形式插入许多学习提示语,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些泡泡语,不但出现在课文中,还出现在课后题及百花园中,每一个泡泡语都有编者的意图。所以,关注泡泡语、揣摩提示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隐藏着的语用点。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山雀》一课,文中的泡泡语是“前面写另一只山雀‘劝告’它的朋友,这儿为什么又‘警告’呢?”这里的泡泡语告诉我们:不同的语言环境,就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又或者是相同的语言文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又有不同的含义。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揣摩阅读,让学生感悟在不同的语境下,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如《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文中的泡泡语是“从‘然而’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斧头给小山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从这个泡泡语,我们要知道,这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语用实施点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等相统一的。
因此,关注课文中的泡泡语,从中把握语用点,能使我们的教学更能体现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实学段教学目标。
五、聚焦百花园,发现“语用点”
教材单元各个部分内容是有联系的,它力图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当你在前面所讲的几个方法中依然找不到语用点时,不妨把视觉聚焦在百花园里,这时,可能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如,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前的导语是:“罐子里怎么跳出了七颗钻石?搭石怎么能联结情感?倾斜的伞怎么遮雨?小豌豆怎么让小姑娘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阅读本单元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人都需要关爱,也应该把爱心献给别人。”不难发现,“关爱别人”是这一单元的内容情感主题。至于语用主题就难确定了。那么,我是怎么教《一颗小豌豆》的呢?我认真翻阅了本单元的《百花园》,其中“我的采集本”是这样写的:“这是我搜集到的关于国际盲人节的小知识。你搜集到什么小知识,给我看看,好吗?”这个环节启示我,把“搜集资料”,确定为语用点。先让学生写好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好词佳句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作品,尽情地读,迁移地读,直到把课内外文章读通、读懂。
从以上五个方面去确定“语用点”,实施语用主题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课一得,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毕英春.双主题整合教学的智慧.小学语文1 X单元授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