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在小学数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师应该相信,我们所教的学生,人人都有创新潜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腾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然领悟到一个新道理,产生新的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条件,使这些“火花”得以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保护好奇,引发生疑,萌发创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征象,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未弄清求知的情况下,就会提出疑问,诱导创新。教师激疑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生发疑点。如,一位教师在教“梯形面积”时,有一道计算重叠成梯形的钢管的数量的题,学生们一看到这道题,心里就纳闷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为什么要我们来计算钢管的数量呢?”从而诱导学生想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计算重叠成梯形的数量虽然不是计算梯形的面积,却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孩子们还发现了“l 2 3 … 99 100”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即(1 100) x100÷2 =5050。
二、参与活动,自主探究,引发创新
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创造数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的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多提供操作的机会。如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等。在操作活动中,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多向,强调变式,激发创新
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一题多说、一题多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教师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训练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的叙述方法表达,比如“货车比轿车多多少辆”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换一种说法:(1)轿车比货车少多少辆?(2)轿车与货车相差多少辆?(3)轿车如果再多多少辆就与货车的辆数同样多? 这样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语言叙述的范围,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之间转化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让学生一题多解。如:8 x( )<57,要确定括号中应填哪些数。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发现可填的数是不确定的。学生都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填法,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指导学法,反向质疑,培养逆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的发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为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出示下题:共有几本?(用乘法计算)
补上你所需的条件,求出问题。
(1)故事书有60本,连环画有180本。
(2)故事书有6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3倍。
(3)连环画有180本,是故事书的3倍。
(4)连环画是故事书的3倍,连环画比故事书多120本。
应用题中,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条件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样的训练,能揭示应用题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有人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比作一个矿藏,这个矿藏的矿产是很丰富的,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如果不去开采,让它永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及充分挖掘,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保护好奇,引发生疑,萌发创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征象,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未弄清求知的情况下,就会提出疑问,诱导创新。教师激疑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生发疑点。如,一位教师在教“梯形面积”时,有一道计算重叠成梯形的钢管的数量的题,学生们一看到这道题,心里就纳闷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为什么要我们来计算钢管的数量呢?”从而诱导学生想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计算重叠成梯形的数量虽然不是计算梯形的面积,却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孩子们还发现了“l 2 3 … 99 100”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即(1 100) x100÷2 =5050。
二、参与活动,自主探究,引发创新
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创造数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的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多提供操作的机会。如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等。在操作活动中,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多向,强调变式,激发创新
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一题多说、一题多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教师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训练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的叙述方法表达,比如“货车比轿车多多少辆”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换一种说法:(1)轿车比货车少多少辆?(2)轿车与货车相差多少辆?(3)轿车如果再多多少辆就与货车的辆数同样多? 这样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语言叙述的范围,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之间转化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让学生一题多解。如:8 x( )<57,要确定括号中应填哪些数。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发现可填的数是不确定的。学生都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填法,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指导学法,反向质疑,培养逆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的发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为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出示下题:共有几本?(用乘法计算)
补上你所需的条件,求出问题。
(1)故事书有60本,连环画有180本。
(2)故事书有6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3倍。
(3)连环画有180本,是故事书的3倍。
(4)连环画是故事书的3倍,连环画比故事书多120本。
应用题中,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条件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样的训练,能揭示应用题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有人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比作一个矿藏,这个矿藏的矿产是很丰富的,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如果不去开采,让它永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及充分挖掘,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