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基于对共生理想的追求,人们开始用共生理念审视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而形成了共生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价值观的新变革。但经过深入教育实践,特别是进入课堂,我们发现教育实践依然深受工具性和功利性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本应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课堂教学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和排斥,使课堂教学难以发挥其作为一个有机共生体的应有作用,以致在教学中难以达成共生的理想。
鉴于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重点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对共生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教学主张;探索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八种范式、明晰了四大环节,并进行了广泛推广。
一、 内涵诠释:共生课堂的源起与思量
1. 共生课堂:丰富具体的内涵。“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V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逐步引起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
共生课堂可以演绎出诸多具体而丰富的内涵。从教学的存在形态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即要实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学的终极关怀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互助互利”,即教学环节从“教学”走向“学教”;从教学的基本策略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即师生双方智情意全生命的和谐生长。
2. 共生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五年来,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研究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效性、综合性、审美性的统一,提出了“共生语文”的教学主张。通过主要问题的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生命。强化课堂共生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因素、师生互动的因素、文本细读的因素,有效提升了教学实践水平和效益。并通过召开共生教学思想研讨会、乡村百校行等在省内外进行宣传、推广。
二、 实践探索: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范式及环节
1. 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生长而教。我们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生长发展规律进行紧密联系,本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学不教”的原则,积极构建了共生语文课堂融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图(见附)。
2. 八种范式:让课堂生态呈现。八种范式即“走近文本,实现学与思的相长共生;走进文本,凸显言与意的融合共生;跳出文本,体现情与理的和谐共生;再回文本,呈现象与境的协同共生;超越文本,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紧扣文本,建构形与神的依存共生;感悟文本,搭创理与趣的相容共生;领悟文本,组建文与情的同构共生”。
实施“共生”教学,落实八个关键词。一是“学思”。即无思不成学,有学必有思;课中脑不闲,多问“为什么”。二是“文情”。即文由情生,情重生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写作特点、内在意蕴入手,力图在“文情”共生的语境中静下心来,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三是“象境”。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教学中用力刻画意象,写好实境,“化象为境”。四是“情理”。即教学中,教师不应匆匆忙忙得到学生的正确答案,而要带领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气韵、意味,悟出文本内在真意,还语言以生命,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共生共长的学习过程,力求课堂入情入理、情理相融,实现情与理的和谐共生。五是“心智”。即教学需要处理好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和回归文本之间的关系,拓展来源于立足文本的深入细读,实施于超越文本的远见卓识,收效于回归文本的目标指向,其结果是为学生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释放极大的可能空间。六是“言意”。即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构筑言意共生的双赢局面。七是“形神”。即形则文本,神则策略。教师对教材独到的见解,对文本适度挖掘,精辟分析,甚至于细微之处的放大、延伸,这是神似,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具体操作。教师的操作,就是共生教学的“形”之所在。八是“理趣”。理趣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作为素材,把理性与趣味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共生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3. 四大环节:体验学习中自主发展。四大环节即:“情境导入,展示目标;自学实践,释疑解惑;检测反馈,矫正补标;体验学习,拓展延伸”。
(1)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①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定教”原则,善于以学生学习的原有状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衔接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② 确立目标,明确任务。教师通过小黑板或多媒体,也可印发,准确具体地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接着,出示导学提纲,提出自学的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快速驶入自学的“快车道”。
(2) 自学实践,释疑解惑。
① 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自学教材中相关内容,用笔圈点勾画、细读感悟,并标出自己不明白或不明确的问题。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路或“走岔”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要注意的是,过分的参与就意味着干涉,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坚持让学生自学。 ② 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只是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前后四人一组,采取“兵练兵”“师傅带徒弟”方式,由各小组长逐一检查核实本组同学对自学内容掌握情况,帮助后进生学会理解并掌握自学目标;围绕自学中疑难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将本组不明白或不明确的问题,用纸条或主动举手咨询的形式传递给巡视督察的教师。期间,教师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书、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这样,教师就能比较准确客观地掌握了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③ 教师精讲。教师要根据各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要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坚持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通过自学思考、相互讨论、共同交流,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讲学生不会的、需要的,追求讲得精致。
(3) 检测反馈,矫正补标。
① 课堂检测。教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运用。课堂检测要严格时间观念,规范练习,尽量做到当堂批阅。训练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像竞赛、像考试,要求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辅导,学生不得抄袭。为此,课堂训练可设计为三部分:一是必做题,即巩固部分,侧重考查知识与技能;二是选做题,即拓展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三是思考题,即深化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课堂教学就真正达到了“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成绩差点儿的学生吃得了”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人人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力,逐步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② 检测反馈。教师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分上中下三类情况,高中低三档难度进行展示反馈,富有针对性地点名解答问题,胸有成竹地激发质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着力强化矫正学生做题中的错误行为,查漏补缺,训练尚未达成的教学目标。
(4) 体验学习,拓展延伸。
回顾整理,拓展延伸。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学生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参照教学目标,畅谈课堂教学得失,回味、体验学习过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不一样的话。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翻转时空”,把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三、 价值追求:“共生语文”因何而不同?
1. 研究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2009年之前,共生理念落实到微观层面(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没有发现,本研究致力于课堂教学微观层面对共生理念的追求和实践,为实现学生和谐共生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型。
2. 研究内容的层次性结构清晰。“共生”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在认识上的深延,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扬弃,更是对语文教学价值的新的追寻。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本研究不仅关注共生课堂的实然操作,还关注共生课堂的应然思考,在理论层面有所建树。
3. 共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科学有效。共生教学以言语活动为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教学情境平等互助,教学内容协商确定,教学过程合作互动,教学评价多向自主。其模式为:“问题引入——主体探索——体验习得——合作释疑——课外延伸。”
4. 以生为本,落实五个关注。研究“共生”教学,要落实五个关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因为,指向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把学生的发展和完善等基本生存问题是共生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即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差异的全面接纳——因为,“异质共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即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思想,每一种声音都应得到尊重,而不是拒绝,体现了更为广泛的包容性;对竞争的理性引导——因为,在共生教学的视野里,生生之间不单单是潜在对手,还是自己发展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即重视积极的对话与合作,强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实现人人和谐共生;在过程中主动生成——因为,共生教学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教学理想,即对共生理想的实现保持一种过程的理念,课堂教学内部各要素的积极互动、协调共生,直至生生、师生、自我之间共生这一最终目标的达成,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追求;对片面发展的规避——因为,共生教学立足于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满足生命质量提高的多重需要,即重视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等要素的相互协调与支撑,注重教育整体性功能的发挥和教育主体的整体性需求,彰显了共生教学的整体性特征。
四、 平台搭建:“共生语文”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 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2012年4月,连云港市举办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陈红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朱小蔓教授做学术报告。陈红执教的《理想的风筝》和专题讲座《追求共生语文的新境界》,引起全省500多名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2. 共生课堂教学研讨专场活动。开设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教学研讨专场活动,著名特级教师袁浩教授作《共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陈红执教的《课堂是生命相遇的场域》被评为连云港市百节优秀课。该项专场被评为市十佳课程。
3. “共生百校行”活动。2012年,“陈红港城名师工作室”开展“共生百校行”活动,使得千名村小教师万名村小孩子受益。工作室还多次和南通名师互动、和安徽名师辩课,足迹遍布省内外。《苍梧晚报》多次报道工作室活动,《教师论坛》专版宣传工作室活动。省教科院网站、市教育局网站等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共生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广泛传播。 4. 培训培养教师。作为连云港师专兼职教师、淮北师范大学、桂林师专“国培计划”主讲教师,陈红执教100余节课,多次送培至省内省外。培养特级教师、名师等20余名。
5. 建立互动平台。建立市小学语文共生课程基地网站和小学语文共生课堂基地在线论坛、“陈红名师工作室”网站,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五、 悄然变化:“共生语文”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1. 构建出符合共生理念的新型课堂并推广。共生是建立在对生命关怀和对异者接纳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和理性竞争,达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想生存状态。在共生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强调理解、对话与合作,达成全面的共生理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六个方面体现出新的价值取向,进而构建出符合共生理念、以共生性为典型特征的新型课堂。
2.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转变。在“共生语文”课堂中,教师实施“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学不教”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得到彻底转变,他们在课堂上既可以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辩论,或演讲,或互助探究;也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在线学习论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答案,“共生语文”课堂真正实施“让学”。
3. 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本项研究具有原创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教育理念先进,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学校教学规律和学生培养规律。国家督学朱小蔓教授、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李振村、李希贵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等众多专家对该项成果给予指导并予以肯定。江苏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教师组专家也给予倾心指导。成果已推广到安徽、山东、河北、山西、新疆等多个省市。
4. 阶段性成果。“共生语文”课堂模式得到推广应用。该课堂模式深化了连云港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高效推广建构式生态课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年年被评为市教学质量奖。陈红2011年受市局嘉奖,2012年被评为连云港市基地建设领军人物,同年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精品课题。2012年,陈红主持的课题《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被连云港市教科所确立为“精品课题”。陈红被评为连云港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专著出版。公开出版《追求共生的语文境界》《语文,为共生而来—陈红共生教学新思路》。专著获得连云港市中小学“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民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辽宁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多家报纸杂志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
结束语
系统论有这样一个著名定律:“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基于此,语文教学应以“共生”为核心。首先,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独有功能。其次,共生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第三,共生教学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基本途径。第四,共生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本性使然。实践证明,共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带来的是师生学习、发展的变革。共生语文,让儿童在共生共长中,展现天性与自由,在互助共赢中,向着明亮那方,收获最大可能。
(陈红,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鉴于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重点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对共生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教学主张;探索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八种范式、明晰了四大环节,并进行了广泛推广。
一、 内涵诠释:共生课堂的源起与思量
1. 共生课堂:丰富具体的内涵。“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V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逐步引起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
共生课堂可以演绎出诸多具体而丰富的内涵。从教学的存在形态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即要实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学的终极关怀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互助互利”,即教学环节从“教学”走向“学教”;从教学的基本策略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即师生双方智情意全生命的和谐生长。
2. 共生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五年来,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研究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效性、综合性、审美性的统一,提出了“共生语文”的教学主张。通过主要问题的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生命。强化课堂共生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因素、师生互动的因素、文本细读的因素,有效提升了教学实践水平和效益。并通过召开共生教学思想研讨会、乡村百校行等在省内外进行宣传、推广。
二、 实践探索: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范式及环节
1. 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生长而教。我们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生长发展规律进行紧密联系,本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学不教”的原则,积极构建了共生语文课堂融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图(见附)。
2. 八种范式:让课堂生态呈现。八种范式即“走近文本,实现学与思的相长共生;走进文本,凸显言与意的融合共生;跳出文本,体现情与理的和谐共生;再回文本,呈现象与境的协同共生;超越文本,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紧扣文本,建构形与神的依存共生;感悟文本,搭创理与趣的相容共生;领悟文本,组建文与情的同构共生”。
实施“共生”教学,落实八个关键词。一是“学思”。即无思不成学,有学必有思;课中脑不闲,多问“为什么”。二是“文情”。即文由情生,情重生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写作特点、内在意蕴入手,力图在“文情”共生的语境中静下心来,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三是“象境”。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教学中用力刻画意象,写好实境,“化象为境”。四是“情理”。即教学中,教师不应匆匆忙忙得到学生的正确答案,而要带领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气韵、意味,悟出文本内在真意,还语言以生命,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共生共长的学习过程,力求课堂入情入理、情理相融,实现情与理的和谐共生。五是“心智”。即教学需要处理好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和回归文本之间的关系,拓展来源于立足文本的深入细读,实施于超越文本的远见卓识,收效于回归文本的目标指向,其结果是为学生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释放极大的可能空间。六是“言意”。即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构筑言意共生的双赢局面。七是“形神”。即形则文本,神则策略。教师对教材独到的见解,对文本适度挖掘,精辟分析,甚至于细微之处的放大、延伸,这是神似,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具体操作。教师的操作,就是共生教学的“形”之所在。八是“理趣”。理趣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作为素材,把理性与趣味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共生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3. 四大环节:体验学习中自主发展。四大环节即:“情境导入,展示目标;自学实践,释疑解惑;检测反馈,矫正补标;体验学习,拓展延伸”。
(1)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①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定教”原则,善于以学生学习的原有状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衔接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② 确立目标,明确任务。教师通过小黑板或多媒体,也可印发,准确具体地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接着,出示导学提纲,提出自学的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快速驶入自学的“快车道”。
(2) 自学实践,释疑解惑。
① 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自学教材中相关内容,用笔圈点勾画、细读感悟,并标出自己不明白或不明确的问题。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路或“走岔”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要注意的是,过分的参与就意味着干涉,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坚持让学生自学。 ② 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只是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前后四人一组,采取“兵练兵”“师傅带徒弟”方式,由各小组长逐一检查核实本组同学对自学内容掌握情况,帮助后进生学会理解并掌握自学目标;围绕自学中疑难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将本组不明白或不明确的问题,用纸条或主动举手咨询的形式传递给巡视督察的教师。期间,教师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书、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这样,教师就能比较准确客观地掌握了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③ 教师精讲。教师要根据各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要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坚持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通过自学思考、相互讨论、共同交流,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讲学生不会的、需要的,追求讲得精致。
(3) 检测反馈,矫正补标。
① 课堂检测。教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运用。课堂检测要严格时间观念,规范练习,尽量做到当堂批阅。训练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像竞赛、像考试,要求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辅导,学生不得抄袭。为此,课堂训练可设计为三部分:一是必做题,即巩固部分,侧重考查知识与技能;二是选做题,即拓展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三是思考题,即深化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课堂教学就真正达到了“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成绩差点儿的学生吃得了”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人人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力,逐步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② 检测反馈。教师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分上中下三类情况,高中低三档难度进行展示反馈,富有针对性地点名解答问题,胸有成竹地激发质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着力强化矫正学生做题中的错误行为,查漏补缺,训练尚未达成的教学目标。
(4) 体验学习,拓展延伸。
回顾整理,拓展延伸。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学生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参照教学目标,畅谈课堂教学得失,回味、体验学习过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不一样的话。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翻转时空”,把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三、 价值追求:“共生语文”因何而不同?
1. 研究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2009年之前,共生理念落实到微观层面(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没有发现,本研究致力于课堂教学微观层面对共生理念的追求和实践,为实现学生和谐共生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型。
2. 研究内容的层次性结构清晰。“共生”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在认识上的深延,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扬弃,更是对语文教学价值的新的追寻。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本研究不仅关注共生课堂的实然操作,还关注共生课堂的应然思考,在理论层面有所建树。
3. 共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科学有效。共生教学以言语活动为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教学情境平等互助,教学内容协商确定,教学过程合作互动,教学评价多向自主。其模式为:“问题引入——主体探索——体验习得——合作释疑——课外延伸。”
4. 以生为本,落实五个关注。研究“共生”教学,要落实五个关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因为,指向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把学生的发展和完善等基本生存问题是共生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即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差异的全面接纳——因为,“异质共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即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思想,每一种声音都应得到尊重,而不是拒绝,体现了更为广泛的包容性;对竞争的理性引导——因为,在共生教学的视野里,生生之间不单单是潜在对手,还是自己发展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即重视积极的对话与合作,强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实现人人和谐共生;在过程中主动生成——因为,共生教学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教学理想,即对共生理想的实现保持一种过程的理念,课堂教学内部各要素的积极互动、协调共生,直至生生、师生、自我之间共生这一最终目标的达成,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追求;对片面发展的规避——因为,共生教学立足于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满足生命质量提高的多重需要,即重视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等要素的相互协调与支撑,注重教育整体性功能的发挥和教育主体的整体性需求,彰显了共生教学的整体性特征。
四、 平台搭建:“共生语文”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 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2012年4月,连云港市举办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陈红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朱小蔓教授做学术报告。陈红执教的《理想的风筝》和专题讲座《追求共生语文的新境界》,引起全省500多名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2. 共生课堂教学研讨专场活动。开设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教学研讨专场活动,著名特级教师袁浩教授作《共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陈红执教的《课堂是生命相遇的场域》被评为连云港市百节优秀课。该项专场被评为市十佳课程。
3. “共生百校行”活动。2012年,“陈红港城名师工作室”开展“共生百校行”活动,使得千名村小教师万名村小孩子受益。工作室还多次和南通名师互动、和安徽名师辩课,足迹遍布省内外。《苍梧晚报》多次报道工作室活动,《教师论坛》专版宣传工作室活动。省教科院网站、市教育局网站等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共生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广泛传播。 4. 培训培养教师。作为连云港师专兼职教师、淮北师范大学、桂林师专“国培计划”主讲教师,陈红执教100余节课,多次送培至省内省外。培养特级教师、名师等20余名。
5. 建立互动平台。建立市小学语文共生课程基地网站和小学语文共生课堂基地在线论坛、“陈红名师工作室”网站,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五、 悄然变化:“共生语文”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1. 构建出符合共生理念的新型课堂并推广。共生是建立在对生命关怀和对异者接纳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和理性竞争,达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想生存状态。在共生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强调理解、对话与合作,达成全面的共生理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六个方面体现出新的价值取向,进而构建出符合共生理念、以共生性为典型特征的新型课堂。
2.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转变。在“共生语文”课堂中,教师实施“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学不教”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得到彻底转变,他们在课堂上既可以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辩论,或演讲,或互助探究;也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在线学习论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答案,“共生语文”课堂真正实施“让学”。
3. 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本项研究具有原创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教育理念先进,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学校教学规律和学生培养规律。国家督学朱小蔓教授、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李振村、李希贵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等众多专家对该项成果给予指导并予以肯定。江苏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教师组专家也给予倾心指导。成果已推广到安徽、山东、河北、山西、新疆等多个省市。
4. 阶段性成果。“共生语文”课堂模式得到推广应用。该课堂模式深化了连云港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高效推广建构式生态课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年年被评为市教学质量奖。陈红2011年受市局嘉奖,2012年被评为连云港市基地建设领军人物,同年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精品课题。2012年,陈红主持的课题《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被连云港市教科所确立为“精品课题”。陈红被评为连云港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专著出版。公开出版《追求共生的语文境界》《语文,为共生而来—陈红共生教学新思路》。专著获得连云港市中小学“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民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辽宁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多家报纸杂志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
结束语
系统论有这样一个著名定律:“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基于此,语文教学应以“共生”为核心。首先,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独有功能。其次,共生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第三,共生教学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基本途径。第四,共生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本性使然。实践证明,共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带来的是师生学习、发展的变革。共生语文,让儿童在共生共长中,展现天性与自由,在互助共赢中,向着明亮那方,收获最大可能。
(陈红,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