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ONG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诵读诗歌,揣摩了解;歌唱诗歌,回味感受;想象诗歌,通融认同;评点诗歌,升华共鸣”的方法(简称“四级体验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乡愁》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诵读诗歌,揣摩了解
  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替代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而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及文本的情感。诗歌教学尤其如此。
  教学《乡愁》时,教师先利用视频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轻声跟读。刚开始,学生常常抢了节拍,只好屏住呼吸等待。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学生还无情可感,只是机械地跟读。于是,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范读者的表情、口型变化,边看边听边模仿。两三遍后,教师要求学生避开视频,边回忆边揣摩边结合初步感受独自诵读,然后在小组内诵读,最后各组推荐优秀学生在全班展示。此时,诵读的学生已不再受视频朗读的束缚,能自如地处理好节奏、重音和停顿。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再次观察视频跟读。学生全然没有了最初的生硬表现,他们有效地把握了诗中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读出了诗歌的参差之美。
  这个阶段的诵读,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初步体验,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歌唱诗歌,回味感受
  歌唱是带有旋律的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旋律入手,让他们借助演唱视频,在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中回味诗人的情感。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咏三叹的旋律。“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四次重复,再加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运用,使全诗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运用,更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教师抓住这些旋律,让学生跟着哼唱。学生很快便入佳境,他们演唱的意蕴悠长。
  通过唱,诗歌的情感渐渐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里,他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三、想象诗歌,融通认同
  展开想象,进入意境,还原形象,让诗中的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流溢,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抓住“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要求他们分组分节想象并用语言描述。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学生的想象自然丰富逼真了。有位学生说:“邮票啊!你小小的身躯是否能承载这深厚浓重的思念?儿行千里母担忧,盼望你捎去一份安慰、一份牵挂,抹掉远方那两行长长的泪花。”
  这样的情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内心使然,想象所致。此时,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已有了切身的认同。
  四、评点诗歌,升华共鸣
  经过前面三级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已经有了切身感受,但这种感受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换句话说,还囿于文本,没有真正走出文字。这显然是不够的,阅读的终极目的是走出文本,产生自己的理性认识。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辅助资料——流沙河的《溶哀愁于物象》的评论,让他们结合这份评论谈谈对诗人思乡、思亲、思国之情的认识。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的理解不再拘泥于诗歌本身。“邮票,船票,坟墓,是作者情到深处的自然选择;正因为自然,更显得真实、直白、浓重。”有的学生说。还有的学生说:“诗人的情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思乡思亲上。一湾海峡,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交融起来,使诗歌的情感得以升华,主题得以深化。”
  至此,学生被诗中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此时,诗人的情感已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学生与诗人、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当阳市王店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十大核心概念词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共分为以上三个层次。一节课的教学中,绝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是复合型的,含有多個元素。笔者将以《5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谈谈我区教师是如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渗透多种数学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精确、综合。浪漫阶段积累感官经验,精确阶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概念层面,综合阶段就是运用知识。在灵活运用所学的过程中,人的视野不同了,就会产生新的好奇、新的浪漫,所以笔者认为,综合阶段是更“自由”的浪漫,它是新一轮“浪漫—精确—浪漫”的起点。  在教学时,笔者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将一个点的学习拉伸为
随着教育技术的普及,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公式计算来说明一堂课的课堂结构,已成为对教师课堂进行分析的新趋势。  《篓子里的青虫》课例分析  S-T分析法是将教学行为分为学生行为S和教师行为T两类,采用可视化的方法研讨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教学分析工具 。S-T图以原点为教学的起始时刻,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和T行为的时间。Rt是指课堂教学中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课是一个基于文本、多向交流、情感交融的复杂过程。  在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只有注重语文味儿,注重文本的揣摩、感悟,立足语文、扎根文本、跨越文本,这才有可能成为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  立足语文  “立足語文”是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
教育不能应景,需要深耕细作,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德育管理以劳动教育为重,推进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方式之一。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艰辛和快乐,北湖小学以“和”文化品牌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作为养成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以两个“结合”为主要思路:一是与学校和谐教育办学理念相结合;二是与德育特色活动项目相结合,着力打造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融的劳动教育。  一、以“和·
《收复新疆》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自强爱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宗棠作为核心人物,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但教材只着重介绍了他收复新疆的功绩,难以让学生对这个传奇人物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与左宗棠相关的细节材料,并恰当地补充到教学之中,才能让左宗棠的形象丰满灵动起来。  一、选取材料,设疑探究  导入新课时,教师先展示材料:200
“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应该是非常多彩、非常有趣的,不知怎地,这多彩、有趣的生活如今在很多地方却变得十分单调、沉闷和枯燥。”  这是一位教育长者的感叹!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顺着这位长者的感叹,笔者回想起了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生活。  笔者学语文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学语文远没有如今这么规范,没有规范的教材,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也不怎么规范。尽管如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有些做法,我记忆
“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一章后的“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蕴含了丰富的数字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以及数字的神奇美和数形结合的统一美。笔者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  一、在情境中欣赏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生活实例——纵横路线图导入新课。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为了节省时间,导引人员必须引导观众按照最短路
当前,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疏于解读,唯教学参考书为尊;二是过度解读,并把自己的解读不加选择地强加给学生。第一种倾向暂时不谈,本期主要针对第二种倾向展开讨论。  文本解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按理说,怎么解读是读者自己的事,他人无权干涉。然而,这只是一般情况,当读者的解读进入公众视域后,其解读就需要接受公众的拷问。教学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加之接受的对象又是思想不够成熟的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规则,也有许多规律性的现象。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从学习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规则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将内化后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复合过程。在学习数学规则、探索数学规律中,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缜密的思维。  小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极为重要。抽象规则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