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课改改掉 “语文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d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革新和语文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转变。语文课堂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越来越多,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老师的教法也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热闹活泼的局面。但热闹的背后,语文品味逐渐流失:老师们有的只注意大量运用课件,却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让课堂成了课件、视频的播放课,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都被大量占据;有的活动过多,形式至上,认为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就是所谓的合作讨论,于是在课堂上,就组织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甚至“无讨论不成好课”,而讨论的内容却已偏离语文本身;更有的老师讲得很多,整堂课或整篇文章只是教育学生要如何如何,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没有学生读、悟的时间……其实,不管教材怎么变化、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都是永远不能改的,而且要越改越浓,勿让课改改掉“语文味”。许多语文专家学者都呼吁“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为什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呢?一线语文教师要怎样才能“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呢?我们是不是也该清楚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语文课要让老师教什么?要让学生学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逐一了解。
  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两位先生的话应是对语文教学根本任务的最好诠释。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就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据此,语文课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非常清楚了,就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的。他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王崧舟老师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也有人认为:“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充满语文的魅力与韵味,“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在于语言文字的品位,在于情感意蕴的涵泳玩味与用心体味,在于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兴趣的和谐统一,在于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语文味”的课堂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为什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语文味”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重视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实践、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特点。
  其次,提倡“语文味”的课堂是积淀民族文化的需要。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大河。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做好积淀者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使民族文化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四、语文课如何才能具有“语文味”
  一堂语文课如何才能具有“语文味”?各路专家学者之述可谓备矣,这里引用他们的真知灼见,对准备、实施、课后三个时段作陈述。
  (一)准备阶段。首先,自然少不了要对每一堂语文课定好位,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德育课,不是审美教育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是与语文味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要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千万不能出现泛语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学。
  其次,就语文教师本身而言,也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要能根据每堂课的定位,想方设法设计教学,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以真诚打动人。   一个语文教师是否“味道十足”,与他是否读书,读书多少,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脱离不了关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由此可见,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就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课堂实施。有“语文味”的课堂,应以“朗读”为线索,以“品鉴”为亮点,以“审美”为灵魂,以“对话”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
  第一,以“朗读”为线索,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熟读”才会“精思”。可在很多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琅琅,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抛弃了。如何在课堂上朗读呢?李镇西老师说:“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语文课的有效朗读,有层次性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把喜怒哀乐读在脸上。”也就是从最基本的读准确、读流利,到边读边思考,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
  第二,以“品鉴”为亮点,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品,就是对作品语言的品味。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赏析。“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就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字词是极其重要的语文元素,语文味正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而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更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怎样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当然是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可在对比中品析、可联系上下文品析、可在拓宽中品析、也可在想象中品析。课堂有品词赏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不再是浮华、浅薄的,这样的语文课就上得有滋有味了。
  第三,以“对话”为手段,语文课要有充满“语文味”的师生交流。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就是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平等,其乐共融。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认真地听,扎实地读,自信大胆地说和随心所欲地写,淋漓尽致地思。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饱学,而且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要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化解课堂中的尴尬,使他们都沉浸于学习语文的快乐中,从而激起一朵朵充满“语文味”的智慧浪花。
  第四,以“体验”为目的,语文课要有写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好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学生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每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我们要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着写、想象着写、感悟着写。这样语文的人文性就得到了充分展现,语文味就显现出来了。
  第五,以“审美”为灵魂,语文课也少不了对美的追求。语文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有丰厚的审美内涵,教师应运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创造性及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去体会、审视、学习作品中这些美好的东西。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一节好的语文课必然有浓厚的语文味道,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典范语言,并从字里行间体悟文本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过程,而非简单地通读内容、概括中心的思想品德课,也非任意拓展各科知识的生物课、地理课……因此,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语文作业必然是有浓浓的语文味道的,并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教师布置作业还存在随意性,往往和课堂教学缺乏有机而紧密的联系,虽然有的教师关注到了作业的分层,也注意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尝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进作业设计,但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我觉得,语文作业自有特点,一切作业的设计,都应围绕“语”和“文”两字做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白白浪费掉很好的布置学习的契机,使语文作业变味。如学习《金色花》时,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帮爸爸(妈妈)洗一次脚。这就没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亲情活动结束后,用文学手段,把活动的过程、感悟表述出来,不就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吗?或让学生运用比喻,写一组句子,表现“父爱、母爱”或“感恩父母之爱”的主题,等等。这样,学生在既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又接受写作能力培养。这样的作业内容又重新让本游离在语文之外的语文作业回归到语文上,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我们要提高自身素养,增加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到处洋溢人性的光辉,充满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芳香,流淌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灵性的互动,这样课堂必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境遇”。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和育人,职业特点明显,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整体成长。如果心理出现问题,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现如今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也日渐变大,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疏导、解决,则容易造成心理健康缺陷,因此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必不可少,更不可忽视。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自我调适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教师的心理是否也阳光灿
摘 要: 《家》女主人公之一鸣凤和《约婚夫妇》女主人公露琪亚处境相似但命运不同,为分析造成二者不同命运的原因,本文从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三方面对鸣凤和露琪亚的异同点作对比,说明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鸣凤 露琪亚 《家》 《约婚夫妇》 命运  1.引言  巴金的小说《家》讲述了一个传统中国家庭中,一群青年为反抗封建主义、父权至上等社会禁锢而抗争的故事。其中,最扣人心弦
研究背景和目的:瘤果黑种草的干燥种子作为药用部位,主产于中国新疆和云南地区,是维吾尔族的习用药材,维吾尔族名为“斯亚旦”,在《中华本草》记载其有抗肿瘤作用。到目前为止,专家
摘 要: 德国作为较早开设教师教育的国家之一,在教师教育不断有所突破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业阶段、见习阶段和职后进修阶段三段相统一的教师培养模式。这种对教师全程培养的典型特色值得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 德国 教师教育三阶段 特色  德国历来十分重视教师培养,中世纪的德国城市已经开始出现教师行会,虔信人士弗兰克17世纪在哈勒创建了德国最早的师范院校,19世纪末,洪堡开始着手改革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药物与临床效果.方法:参与此次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药物的患者共计108例,主要是选取我院2019年1月 ~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摘 要: 大数据的到来为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建立以大数据支撑的图书馆个性服务,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大数据 图书馆 应用  1.大数据的概述  大数据的概念起源于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大数据”一词。直到最近几年,由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正式向世界提出“我们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了”。政府与信息行业迅速以最高热情投入研究过程中。汇聚各种知识与信息的图
本文从文本类型理论角度出发,以烟台地区的蓬莱阁、塔山景区几个公示语为实例进行英译研究探讨。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type theory, taking Yantai
目的:建立宫血灵胶囊的质量标准。对宫血灵胶囊止血作用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别处方中的白花银背藤;采用高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是高中语文教学,文科和理科应有所不同;文科中普通班与专业班(或特长班)也迥然有异。  高中艺术班是高中阶段设立的比较特殊的班级,其特殊性表现在班内学生要从事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艺术方面的学习、训练,还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专业的训练占去了大量时间,消耗了相当的精力,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就比普通班学生少了许多。这些学生一方面文化课基础薄弱,却又在文化课学习上显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要追寻的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裨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