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课“活”、效“高”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课程的新理念要求《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一、巧设问题,启“动”脑筋。
  
  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爷爷奶奶,你们好》一课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爷爷奶奶累了,你是怎样做的?(2)爷爷奶奶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3)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帮爷爷奶奶做了哪些家务活?(5)你有没有帮助过身边的老人做过什么事?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就能初步认识到:爷爷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他们的辛劳,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他们操心,要积极主动做他们的“小拐杖”。
  
  二、善导辩析,激“动”口舌。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分清是非,辩明真伪。如教《我们一起成长》一课时,我们可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辩析。如: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值日生们分工打扫教室,有两位同学认真地打扫完教室后发现一个窗户没有关好,他们认为是另一位同学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就背上书包回家了。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动”口,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那两位同学能认真地打扫教室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们没关好窗户却是不对的。”
  
  三、融入生活,拨“动”心弦。
  
  新世纪、新形势,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实话实说》《童言无忌》等之类的电视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独特的创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为此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这样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情绪上有所感染,在情感上有所体验。
  
  四、重视实践,牵“动”双手。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想上好办法,留住大自然的美》,我们可以预先设计“寻找、制作大自然的美”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寻找、制作大自然的美活动。课堂上,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汇报:“老师,瞧,这是我做的图片!”“老师,我用树叶做的小青蛙多漂亮啊!”“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劳动和操作技能。如教学《打扮我的小天地》一课,我们可以有意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易拉罐做笔筒、用卡纸做相框、用布和毛线做个布娃娃、剪窗花和拉花、吹气球、做灯笼等,要求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通过亲自动手實践,学生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五、借助评价,促“ 动”行为。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可融入到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具体行动中,“雏鹰争章”活动融学校、社区、家庭评价为一体,注意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方法多样,重在激励,促“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运用新课程理念,依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切实让学生“动”起来,这样课堂才会更加“活”跃,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自觉地陶冶内化,一天天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安溪县城厢中心学校 福建】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面对刚入学的小朋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喜欢数学,一直是一年级数学教师研究的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关注
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所以进行教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小学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主要是要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新课标下全新教材的相关资源进行挖掘,根据小学生特有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些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使儿童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教学中,只有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社会,教学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致力于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坚持
教学幽默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一种幽默感,它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自美国教育家赫修特首次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幽默以来,教学幽默的巨大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富于幽默感也已被大家公认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应积极研究教学幽默理论,重视修炼自己的幽默品质,不断积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