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好奇” 体会“三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ang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珍珠鸟》
  师:珍珠鸟由胆小变成胆大,是什么原因?
  生:是因为作者对小鸟的爱。
  师:爱是作者对小鸟的一种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通过作者的哪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呢?请默读课文,找到作者爱小鸟的行为的句子。
  生:“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作者对小鸟非常喜爱。
  师:说得很好。读书不但要读懂它的字面意思,还要咬文嚼字,琢磨更深刻的含义。让我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抓住令你触动最大的字眼,好好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这句话里最令我触动的是“不睁大好奇的眼睛”。
  师:“不睁大好奇的眼睛”令你有什么触动?
  生:有些人如果喜欢小鸟的话,他会对小鸟吹吹口哨,或者摸摸小鸟的羽毛,可是,作者不但不发出声音,不举手投足,反而连个好奇的眼神都不做。我觉得作者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师板书:细心)
  师:你也是一个细心的读书人,能透过“好奇”读出作者的喜爱中包含着“细心”。
  师:请同学们再次聚焦“好奇”,难道作者不好奇吗?难道作者不想看看这刚出生的小家伙吗?那他为什么不睁大好奇的眼睛?
  生:作者心里是非常好奇的,但他怕自己睁大好奇的眼睛会惊动小鸟,小鸟会变得更加胆小。
  生:作者现在忍住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小鸟,是为了与小鸟渐渐地建立感情,等他们混熱了,以后,要看小鸟的机会多的是。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作者现在的“不看”是为了以后的“多看”。
  师:作者的这份喜爱中又包含着什么?
  生:耐心。
  (师板书:耐心)
  师:同学们,假如,有个陌生人睁大好奇的眼睛盯着你,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可能会浑身不自在。
  生:我会觉得他很不尊重我。
  师:你是一个人,你能看懂好奇的眼神,小鸟能看懂这种好奇的眼神吗?
  生:可能看得懂,也可能看不懂。不知道。
  师:小鸟到底能不能看懂好奇的眼神,答案只有天知地知小鸟知。可是作者认为小鸟能读懂这种眼神。所以他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他们。读到这儿,你又挖掘出作者这份喜爱中还包含着什么?
  生:作者把小鸟当作人来看,很尊重小鸟。
  师:把小鸟当作人一样来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爱”。
  (师板书:爱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好奇”这个字
  眼,反复琢磨、品读,体会出了作者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这就是“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
  ……
  [反思]
  文人写文章,为了表情达意,对字词句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我们读文章也得“咬文嚼字”,反复琢磨,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珍珠鸟》是一篇充满浓郁诗情和深刻哲理的散文。文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冯骥才对小鸟那种细腻的、人性化的关怀。教者在解读文本时,被文中的一词“好奇的眼睛”所触动。作者连一个眼神也不愿惊动小鸟,可见作者的细心;作者按捺住内心强大的好奇,是为了与小鸟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可见作者的耐心;小鸟本无知,并不能分辨怎样的眼神是好奇,然而作者却将小鸟当作人来尊重。有位名人说过:“真正的爱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此处足见作者对小鸟的爱是真正的爱。
  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出这三层含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哪个字眼最令你触动?”这是让学生潜心会文的开始,让学生聚焦“好奇”,体会“细心”。“作者难道不好奇吗?作者难道不想好奇地看看小鸟吗?那么他为什么不看?”用反问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现在不看。是为了以后多看。”从而品读出作者的“耐心”。最后,用“假设”让学生深入语境。设身处地,感悟作者的一份尊重,一片爱心。
  名家有云:“潜心合本文”、“披文以入情”、“一字未宜忽”、“入境始与亲”。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咬文嚼字,用心灵去感悟,多方位多角度去体验,与作者心心相通,形成共鸣。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情境中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面对课堂教学的改革,面对实践过程中的困惑,我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让数学课“兴趣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
在一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亲身体会到了体态语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帮助,学生的思维会跟着体态语一起动起来。体态语不但是教师自身形象的一个生动直观的窗口,而且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更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内容。  何谓体态语?就是动态地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交流。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手势和其他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在传输情绪、信
一、新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正因为如此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数学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使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很多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教育者必须要树立在“小课堂”中体现“大社会”的教学理念。    一、让学生“游戏”课堂。“感受”社会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言简意赅、精确严密。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专心、细致,句句人心。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的特点,使“倾听”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学思维的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无不依靠“倾听”来完成。    一、激发兴趣,热爱倾听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相信带过小学毕业班的英语老师都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就是毕业班的英语课堂气氛相对于中低年级来说,显得非常沉闷。在这两年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任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另一方面一直从事着毕业班英语的教学工作,往往是上节课在中年级上得热情高涨,可下一节毕业班的课刚开始没几分钟,热情不但全部消退,而且降至冰点,从而形成鲜明的课堂教学反差!  这一现象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中年级学生在年龄上与六年级学生差别并
材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以供学生探究。但在上课时,常常会因为材料而引起课堂纪律的混乱,究其过程有以下原因:1.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每次出示探究材料,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动的欲望。2.教师准备的材料太多或不够典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知所云而失去了研究的目标。3.研究任务过于复杂,学生不能长时间对某一个问题倾注全力,导致探究失败。那么,能否利用材料
一大早,刚走进办公室,就有学生来告状,说我班史湘林同学有100元钱,正准备请同学们去买好吃的。我吃一惊,连忙跑到教室去了解情况,问她的钱是怎么来的,她说是早上来学校在公交车上捡的,打算交给老师。我不相信,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再三追问,她一口咬定钱是她捡的。为了证实她的话,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妈妈,经过家长的询问,她才承认是从她爸爸那里偷拿的。我当时很气愤,又觉得不可思议,是什么原因让她撒谎,宁愿把这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教学规律,小学生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言语把阅读材料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几乎都跳过“读通”“读熟”这两个基础环节一步跨到“读懂”这个高度,形成一种悬浮状态。这种“悬浮式教学”是导致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只有自己把课文“读通”“
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包括:人民币的认识,时间单位,质量单位的学习和运用。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给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简要地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提出数学问题,注重情境性    小学数学教学是利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综合过程。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