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三英语教师,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回顾,对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筛选,与以前的个人教学经验进行对比,把教师个人教学实践前后,教学目标与教学反馈进行对比,把教学的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叠加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反思的本质是理解与实践之间的交流,反思的过程是已有经验与现有结果之间反复、相互作用的过程。反思也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一、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各角度存在的问题,是新旧教学经验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再把最新教学经验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得出对教学有积极影响的教学设计。
反思型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实践”及其两大构成因素,即行动与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主张的教学是师生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是师生间合作交流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强调反思的结果是经过客观科学的方法把新旧经验整合的结果而并非自然的结果。所以反思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也是一种知识建构,学生也是这一认识构建过程的参与者。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可先记录下来,在课后进行反思时加以分析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评估其危害,再运用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总结后发现,它是对教学实践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科学的教学习惯,看似平常的反思,其实蕴藏了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需具备的条件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人”。反思性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反思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需要审视和反思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材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问难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犯错误不可一味批评,在高三英语复习课中,对学生课上所犯的错误,先记录,课后再分类归纳,然后再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最后再得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以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学反思作为学生学习能力成长的契机。
从来也没有适用一切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的过程。所以作为高三英语教师,一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与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相互结合;二要具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以回顾审视,这是教学反思的信息基础;三要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对新旧经验要有质的认识,两种经验的交叉碰撞不仅会带来冲突,而且还会带来互补。通过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教师的反思能力会不断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反思对2012年高考英语复习的思考
面对2012年高考英语复习,教学反思应当注重实效,合理恰当地使用反思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程序,干扰日常教学。应注重反思活动的质量和使用时机,要防止反思活动流于形式,不能为反思而反思或以反思为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也离不开反思情境,创设反思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高三学生英语复习的过程是学生作为复习的主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反思再创造的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备课时须反思所授内容之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从确定教学过程到确定教学内容,从选择教学方法到安排教学步骤都需要教师反思以前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主体加以反思重新构建。
教师应及时了解反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对这一信息进行及时审视、分析,只要是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都需要反思,“得”在哪里?“失”在何处?在模拟考试结束后,根据学生的错误分布情况和每道题的得分率,分析失分原因;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课后不仅要加以归纳分析,更要整合相对应的题目加以练习,根据再次练习的结果,教师还应该再反思,学生做到再练习,最终做到有效解决问题。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只有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反思,才可能针对性的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只可能形成表面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修正、再审视的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思维结构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教学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教育力量,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高三阶段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顺利升入高等学校进一步深造。
参考文献:
1.叶澜 教育学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张志远 课程·教材·教法 (京), 2011.1
3.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4.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一、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各角度存在的问题,是新旧教学经验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再把最新教学经验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得出对教学有积极影响的教学设计。
反思型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实践”及其两大构成因素,即行动与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主张的教学是师生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是师生间合作交流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强调反思的结果是经过客观科学的方法把新旧经验整合的结果而并非自然的结果。所以反思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也是一种知识建构,学生也是这一认识构建过程的参与者。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可先记录下来,在课后进行反思时加以分析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评估其危害,再运用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总结后发现,它是对教学实践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科学的教学习惯,看似平常的反思,其实蕴藏了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需具备的条件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人”。反思性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反思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需要审视和反思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材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问难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犯错误不可一味批评,在高三英语复习课中,对学生课上所犯的错误,先记录,课后再分类归纳,然后再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最后再得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以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学反思作为学生学习能力成长的契机。
从来也没有适用一切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的过程。所以作为高三英语教师,一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与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相互结合;二要具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以回顾审视,这是教学反思的信息基础;三要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对新旧经验要有质的认识,两种经验的交叉碰撞不仅会带来冲突,而且还会带来互补。通过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教师的反思能力会不断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反思对2012年高考英语复习的思考
面对2012年高考英语复习,教学反思应当注重实效,合理恰当地使用反思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程序,干扰日常教学。应注重反思活动的质量和使用时机,要防止反思活动流于形式,不能为反思而反思或以反思为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也离不开反思情境,创设反思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高三学生英语复习的过程是学生作为复习的主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反思再创造的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备课时须反思所授内容之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从确定教学过程到确定教学内容,从选择教学方法到安排教学步骤都需要教师反思以前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主体加以反思重新构建。
教师应及时了解反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对这一信息进行及时审视、分析,只要是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都需要反思,“得”在哪里?“失”在何处?在模拟考试结束后,根据学生的错误分布情况和每道题的得分率,分析失分原因;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课后不仅要加以归纳分析,更要整合相对应的题目加以练习,根据再次练习的结果,教师还应该再反思,学生做到再练习,最终做到有效解决问题。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只有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反思,才可能针对性的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只可能形成表面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修正、再审视的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思维结构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教学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教育力量,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高三阶段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顺利升入高等学校进一步深造。
参考文献:
1.叶澜 教育学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张志远 课程·教材·教法 (京), 2011.1
3.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4.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