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课前预习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mi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命题。教师顺应这样的形势,将建设高效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在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中,这项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个别教师对高效课堂认识偏差,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利用缺乏灵活性、巧妙性,尤其是某些教师设计的课前预习环节,要求简单模糊,内容空泛,让学生无处下手,缺乏新意,开新车走老路,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致使语文课堂呈现课前预习实效低下、不受学生欢迎的弊病。作为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参与者和实施者,结合自身实践,笔者认为,课前预习的科学设计和合理灵活的使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端,是导学案的起始环节,可以说,预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优质的预习应该是充实而具有指向性的,应该把预习和文本学习的中心内容联系在一起。以往的预习,教师只是程序化的口头布置一些内容让学生预习,比如笼统的让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作者,标注自然段等等,这样的预习内容空泛而缺乏指向性,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将来正文的学习。长期这样,学生会失去预习的兴趣,使得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而导学案中的预习,都是以书面形式要求学生去怎样做,它能记录学生完整的预习过程,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真正为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科学设计合理运用课前预习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为预习加入趣味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预习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课前预习仍旧停留在给生字注音,介绍作者等空洞的要求上,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厌烦,尤其是学生课前预习无人监督,如果没有兴趣,就会投机取巧,甚至不去预习。因此,导学案中的预习设计要具体,题型设计要简单新颖,可操作性强。如仍旧是字词注音,可以让学生做填空练习,也可进行选择练习,还可以进行连线判断,无论何种形式,只要题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就会觉得预习是简单快乐的。课前预习设计切不可过高过难过于空泛,让学生头疼,感到无从下手,从而逐渐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让预习紧扣教学目标
  预习设计要和目标紧密结合,要为课堂目标的达成服务。目标教学,是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节课的目标,犹如一次航行的灯塔,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对本节课的学习就有了具体的指向。同时,明确的目标,也防止了语文教师的信马由缰,夸夸其谈。因此,课前预习也要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比如《过零丁洋》的教学,笔者设置了三个目标:(1)初读,了解作者及背景,读准字音,划分节奏;(2)再读,疏通诗意;(3)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感情,并能背诵。课前预习除了让学生给字词注音之外,还设计了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的部分,这就是为了第三个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由于学生已了解了相关背景,课堂学习就轻松了,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学习热情和效率都比较高。这样的课前预习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课前预习的设计,一定要和目标紧密结合。
  三、预习成果要及时检验
  课前预习要及时检测,不去检查,预习就会流于形式。检测时教师要灵活对待学情,但总体上来说,一定以鼓励为主,且不可因为学生预习得不好,辱骂、打击学生,这样既打击了学生预习的信心,又影响了师生上课的情绪。如果学生预习得好,教师应该第一时间给予鼓励,让他们体会到预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科学合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不再把学习当做苦差事,而是当做了乐事,这种快乐将会让他们受益一生。合理运用课前预习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导学案,使预习既有趣味,又紧扣教学目标,把预习打造成学生学习的一大助理,为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移情的艺术,讲究移情内化。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无论是教材本身还是教学内容,都强调情感性。“移情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和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其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等功能,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都须围绕它展开,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设置核心问题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就如何设置核心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具备设置核心问题的战略意识
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互动情境。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此外,课堂更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交往、互相构成的社会组织,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所以说,课堂是围绕两个要素来构成的,一个是物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在物的要素中,教室的布置是有一些最起码的要求的。在人的元素中包含
古诗词中很多的用字并非生僻,但是非常容易混淆。譬如:学生常错把陶渊明《饮酒》中“欲辨已忘言”写成了“欲辩已忘言”,把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写成“何当共剪西窗竹”,把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写成“留取丹心照汉青”,把李白《宣州谢》中“明朝散发弄扁舟”写成“明朝散发弄偏舟”。出现这样的错误本不应该,但有一定的“逻辑”依据,只是其中的道理没有明白。  《饮酒》诗中的“已忘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教学环节进行分析与研究,又要兼顾到非智力因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教学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教师应当发挥好评价性语言的作用,保持语言准确无误、言简意赅及激励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教学评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性语言艺术对教学评价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要抓住学生的内心、吸引学生的眼球,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的导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导入,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它的成功,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了。  那么,如何把每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好,并发挥出它的魅力呢?根据多年来的从教经验,笔者发现很多
现今语文作业负担繁重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量的作业,老师每天“埋头苦干”,苦不堪言;学生面对如此繁重的负担,会产生一种厌烦、畏难和排斥等情绪,对语文兴趣索然。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定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本人认为,首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味”这三个既朴实又厚重的文字,演变成了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同。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出现了不少非语文现象:过分追求课堂声光电效果,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过分侧重文本中其他学科知识等。这些做法忽略了语文自身的特点,背离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使语文课变了味。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有必要纯净语文课堂,清除非语文
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多地
投资机构对所投资项目企业的管理与控制始终是公司管理的难题之一,为使得众多投资机构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对所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重点,同时还需结合投资机构自身的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