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感知自己的价值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实践小组管理
  说实话,我起初对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进行管理的模式非常反感。太多的所见所闻不断刺激着我:挑动学生的过度竞争,连坐的考核方式,用小组考核来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老师对学生小组的管理的追求似乎就是在学生心中投下恐惧,从而降低管理难度,实现功利的目标。我与几个朋友聊天,都觉得这样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倒蛮符合“组”的一个义项:绳索(如系燕父子以组——欧阳修《伶官传序》)。
  去年九月,我从一个有招生特权的民办学校调到了一所城郊学校。起先,我仍然是按照原先习惯的方式,对刚升上初一的学生的默写全部批改。但现实很快告诉我,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差异,使得我原先的方式在这里实在是高付出低回报,我必须正视学生的不同,我必须改变教学管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低效的重复的简单的教学内容中摆脱出来,进行真正的课堂建设,课程的开发,作业内容的改良……
  庆幸的是,我的妻子一直在城郊学校实践学生的小组管理。面对我对小组管理的疑惑和质疑,她一句话点醒了我:“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小组管理有好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变得轻松许多。当然它也有坏处,你可以用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嘛!”就这样,我渴望从机械的重复劳作中摆脱,却又不无忧虑地开始实践学生的小组管理模式。
  小组组合的原则和组长的产生
   在妻子的指点下,我确立了小组组合的原则。一般来说,四个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两两同坐,前后相邻。学习小组的组合,首要的是各个小组整体的学习实力要大致相当。一个小组的能力太强,其他小组的同学就会失去参与评比的欲望和热情;一个小组的能力太弱,不仅小组成员会失去信心,也会使得其他小组失去适度竞争的压力。
  我按照第一次段考的成绩,尽可能使得编排的学习小组实力接近。两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同学,就配上两个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如果一个考分排名前十的同学搭配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那就再组合两个学习排名中偏下的同学。
   对班里四五个学习习惯特别不好的同学,我给他们精心挑选组长,让他们和组长同坐,但每个小组最多安排一个这样的学生。精心挑选的这四五个组长,学习能力强,性格果敢,勇于负责,敢于应对挑战。若学习能力不强,他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帮助督促小组里这些让老师都很头疼的学生;只有敢负责任,做事果敢,面对这些在小学就不做作业不背书的小组成员,他们才能各想妙招,坚持到底。
   在这半年的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挑选小组长的重要性。好的小组长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敢于负责任,对同学有耐心、会想点子。比如,有些小组长会在周末的时候给组内个别同学甚至是家长打电话,督促他们准备好周一的早读默写;还有些小组长为了小组的评比分数,自愿放学留下帮助组内个别没有及时订正重默的同学。
   正因为小组长的重要,我对组长的选择很是下了一番功夫。起初组长的选择更多是从考分出发,那么以后的调整中,我宁愿选择一些学习能力相对稍弱,但是做事负责、行为果敢的学生。
  我怎么进行小组评比
  苏州地区现行的考试规定使得初中的语文试题会有将近20分的默写和背诵。为了这20分,学生不得不反复地背诵默写课文的生字词和古诗词,练习所学的文言文的字词句的解释。
  一般来说,学生的语文默写大都在早读进行。默写完成后,我按照座位次序,让后面的小组批阅前面小组的默写,基础好的学生批改基础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默写,基础和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批改能力强的学生的默写。我之所以没有小组内互换评阅,是为了防止作弊。
   按照小组成员的默写成绩,我分别把100分、90分以上和80分以上折合成15分、9分、6分计入到小组评比的分数。为了鼓励他们,90分和80分的同学当天能够完成订正再加上3分,而默写不满80分的同学只要当天能够订正好,可以加上6分。为激励小组的整体表现,小组均分为100分、90分以上和80分以上的分别加上6分、4分和2分。
   在放學之前,我要求科代表到每个小组长那里记录他们所批改小组的评比分数,同时让被批阅的组长注意核实。这既是为了防止个别小组作弊,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我不给予小组均分以更多的奖励,因为它会进一步拉大小组之间的差距,影响其他小组的热情。我对小组的捆绑评分一直非常警惕,是因为我知道有的学生非常努力,不过限于基础和能力,暂时不能很好地完成默写,我也不想用过高的均分奖励来抹杀这些学生的热情和努力。
   每到星期四,很多分数排在中游的小组眼看垫底无可能,排名靠前无希望就丧失了努力的热情。于是,我常常在星期四的早读,让学生默写难度大一点的内容,而奖励的分数全部翻番。它的效果在我所教的其中一个班级尤其明显,文言文的字词句的解释每次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超过班级人数的一半。
   而事实上,学生不是只读语文这一门学科,哪怕是初一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负担都已经非常繁重,那些语文默写的“困难户”往往也是数学和英语老师重点关照的对象,我就想办法让他们有质有量并且快速地完成订正和重默。我反复提醒组长,要尽可能在上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订正,因为一般在上午第三节课结束,英语默写和数学作业都已批改结束,有的同学可能要更忙活了。我只能引导学生利用“边角料”,有时甚至让出语文课的时间,使得学生尽可能快速且有质量地完成教材的默写要求。
   除此之外,我会挑选一些学生的摘评和随笔,打印成电子文稿在班上展示,这些学生所在的小组也能加上10分。我既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于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凸显小组成员的个体价值。
   到了周五,我会要求科代表在放学之前算好一周总分,评比出小组的前两名,免去周末的作业。而小组最后一名就在原有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多写一篇500字的命题作文。
   关于小组的评比,我的出发点是尽可能激励每个学生,使得基础能力习惯各异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都知道自己可以为所在的小组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一直觉得,学生的自信和负责都是在感受自己价值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践
   在阅读了不少关于课堂教学的专著后,我才意识到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我参考书中的事例和原则,结合实际,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人人参与、互相协作、教师放手、学生自主的指导原则。在本学期,我和学生一起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期中考试过后,在备课组长的支持下,我把奥巴马的《父亲节演讲》、冉云飞的《与女儿书》和陈志武的《为什么养儿防老不道德》印制成讲义,在整个年级布置学生,并建议家长和学生一块写点评的文字。
   在任教的班级,我布置学生周末完成这份作业,也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看写写。周一上课,我组织他们小组之内互相评阅,在讲义上写出自己对组内同学和其家长文章的点评意见,并在组内各自推选出一篇家长和学生最好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加上组内其他成员的点评,我让他们利用两个晚上制成电子文稿,在班上以小组为单位,投影于白屏,进行展示。小组成员各自读自己的文字,家长的文章由自己的孩子朗读展示。
   我让十个小组长作为评委,在第一排就坐,分别对文章和点评的质量打出分数。小组长参与小组的展示,不给自己的小组评分。在评分的过程中,分别请出一个组长和后面的同学对展示小组作出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文章观点、电子文稿的质量、写作文章和评语的态度等等。
   还有一次活动,那是根据教材的全文背诵朱自清的《春》的要求,备课组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么长的课文,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与其机械地背诵默写,不如在默写的基础上搞个背诵比赛来激励学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备课组长最后决定每个班挑选得分靠前的两个小组,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朗诵比赛。
   激发学生完成《春》的背诵和默写的基础之后,我把《春》的段落进行不同的组合,让小组长抽签,要求人人都有单独背诵的句子或段落。我不可能给他们大段的时间进行背诵的演练,所以提醒他们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演练。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绝大多数小组都制作了电子文稿;所有的小组在背诵的过程中至少有一次配乐。而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只有一半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很多孩子为了组内的展示跑到亲戚家打字和下载音乐。
   我开展的综合实践,既是从教材和考试的要求出发,也是考虑到初中生集体荣誉感较强,但更多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人人参与,自我展示,学会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负责。
  小组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小组管理是以整体进行评比,所以它在实践中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有些脾气暴躁的组长在开始的时候,对组内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甚至有过激的言论和举动。我的态度很明确,要求这些组长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不能侮辱同学的人格,伤害同学的心灵。我鼓励他们对那些习惯不好的同学多用“软磨硬泡”,所以有些组长下课看到个别同学东游西逛跑上跑下,就跟在身后,提醒他们抓紧时间重默;还有就是上文所提到,他们周末打电话给同学或其家长,让其准备好默写;个别组长甚至在周末让组内的同学来自己家里准备周一的默写内容;还有的组长,放学后自愿留下帮助组内没有完成默写订正的同学。
   每个学生的基础习惯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几个基础不好能力不强但是勤奋刻苦的学生,我会降低他们的评比要求。他们的默写分数到了70,我就算成80,依此类推,尽最大可能去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为涉及到周末的作业,所以开始评比的时候,会有个别小组作弊。我一方面提醒学生作弊成为习惯的坏处,表达我的极度厌恶。另一方面,每次默写的时候,我会提醒他们互相看看相互监督。出现作弊,我鼓励学生首先自我行动,当面制止;如果有分歧,再来找我。一旦确认,作弊的学生和所在小组的组长当天分数清零。我让学生当面制止的根本原因是不想培养告密者,而是希望他们养成一个坦诚负责的态度的习惯。对作弊,我虽然尽可能地多方求证,但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被同学当面批评,自尊受到受害,特别是那些被误会的同学,这也是我苦恼的一点。
   因为前兩名小组的周末作业免做,我周末只布置没有多少思维含量的抄写和默写作业,作业时间控制在4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样既不会对免除作业的学生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因为多作一篇500字的作文使得排名最后的小组负担过重。
   但不得不承认,少数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太差,根本不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对组内成员的督促提醒无动于衷甚至是讽刺辱骂。这样的学生,我用一个月来观察他有无变化。一个月依然没有变化,默写不过作业不交,我会在周末放学带着他们回家,让他们在我家补作业背课文,然后通知家长来接。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大部分和我回家一次的学生都有明显的转变。
  不得不说的话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如果最终不能驱动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它的意义总归有限。强行的压制也许可以换来学生表面的服从,但往往以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心灵作为代价。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应用正确的方式。也许结果不如人意,但教师必须清楚,我们从来都不是神,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怀敬畏,脚踩大地。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丑小鸭》这篇经典童话,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为自读课文。虽然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广为人们所知,但因其篇幅较长,具体情节较为曲折,学生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读来理清故事脉络,复述并完成对“丑小鸭”艺术形象及其意义的探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引领学生既能较快地走进故事,又能深入思考故事内涵,理解人物形象呢?  我们先看作者的创作意
2018年10月,我们有幸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州河城蒙特梭利小学(River Falls Public Montessori Elementary)进行每周一次的见习(这样的见习持续了16周)。我们两人一组被分配到不同的教室。每个教室基本上只有一位负责教师(类似于国内的班主任)。这位负责教师同时也兼任多门课的任教。每周三我们和该校的学生从早上八点相处到下午两点。虽然每周只有一天时间的见习,但是收获很大
时下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一节课的设计在引入环节一定要有“生活情境”。因此在教科书以及各种教学设计中充斥了大量诸如购物、吃饭、装修、乘车等所谓的生活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某种意义上贴近的是人物质层面的生活,并不一定符合学生思维方面的规律。  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其所熟悉的自然以及人的社会活动建立联系,无疑是好的做法,但并非必须如此。因为数学课程中一些内容的发生与发展,是遵循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展开
多次听过“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一般是先出示或让学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具,进而让学生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从而进行验证。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验证”环节上,这样的安排感觉课堂上学生参与研究的状态是被动的,例如,是怎么聯想到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学生研究圆锥体积的思维起点在哪里?学生利用了哪些以前的活动经验?……教者又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对这一课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教师對如何进行复习课教学常常感到困惑。以二年级“表内乘法复习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概括了四点教学要领:激“趣”、导“理”、巧“练”、重“评”,以期解决低年级复习课难上的问题,供一线教师借鉴。  【关键词】激“趣”;导“理”;巧“练”;重“评”  复习课与新授课、练习课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同授课类型。复习是对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查漏补缺的过
【摘 要】课例尝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信息筛选、信息表征、信息联想等阅读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取有效信息,用画图、摘录等形式厘清数量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并从有关联的信息中,联想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主要从“基于学生起点,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和“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等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真实情境;阅读能力;解决问题  一、课前思
【摘要】研究者以Y学校158名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的关键实习事件。研究发现,正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幼儿美好品质、幼儿园精神环境良好、专业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高等;负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社会认同低、幼儿消极反馈、幼儿园精神环境局限、园所安排不合理、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欠缺、自我专业能力欠缺等。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摘 要】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教学更偏重于对平均数的计算,忽视了对平均数概念本质的认识。而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教学,力求还原平均数的本原意义,教学中以估计大数作为认知的起点,在问题解决和不断质疑中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认识,从而指向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平均数;数学史;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概念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平均
蔡:小智,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自我感觉备课很充分了,可一上起来,就十分别扭,老师跟学生都觉得不爽、不对头。  智:原因当然很多,但“节奏”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蔡:于漪老师说:“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化学课恐怕也有这个问题吧。  智:当然,上课有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  蔡: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节奏并不是什么刻意追求的外设,而
曾几何时,身为教师的我,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塑造孩子心灵的伟大使命,良师可化腐朽为神奇,劣师可摧花朵为尘埃,教师就是世俗眼光中的道德圣人。蒙昧无知的孩子,需要教师拨响心中的琴弦,需要教师作为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才能开发巨大的潜能,谱写人生的美好乐章。可见教师的道德素养何其重要。可是一连串师德事件的发生,从“范跑跑”到“杨不管”,从“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和逃课女生发生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