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提出了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几点策略,即从课内阅读入手,寻找突破口;从课外阅读中不断引导和强化;另外让学生从网络阅读中运用“筛选信息”能力;从生活阅读中筛选信息,根据写作的需要搜集生活素材,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每个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价值世界和情感世界。
关键词:阅读能力 筛选信息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它更是面对语言材料能搜集信息、认识他们的思维轨迹、理解他们的审美旨趣、获得自己的灵性感悟的一种能力。不管是哪种阅读层次,都需要读者潜心致志地进入文本本身,然后咀嚼、推敲文字的隐性内涵。
当前初中一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情感经验和认知经验,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层次,必须踏踏实实地带领他们走进文本,笔者认为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前提。
在语言材料中,信息无处不在,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一定的意义、认识、理解等。“筛选信息”它要求读者能根据目标的需要搜集相关信息,简化成提要。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筛选信息就是精简地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样文本与读者间的深层次对话才成为可能,才能探寻文本更宽广的意义空间,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会言之无物。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信息量巨大,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认识等才是有认识和理解价值的部分,也就是我们信息筛选的目标,因此只有提高学习的方法和阅读效率,才能快速认识世界和阅读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其它三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它是阅读能力培养的一块基石。
那么,面对信息量大的阅读材料,怎样培养学生迅速根据目标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呢?
一、在课内阅读中寻找突破口
课内的文章是经专家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学生往往有思想感化、情感熏陶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和发挥语文的这些人文主义作用,必须教给他们方法。把握文章主旨的突破口主要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段的起句和结句、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等关键词句中。比如在叙事记叙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速读之后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学生很快从结尾处找出了“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对照文章标题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主旨,这为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的展开,诸如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人物、揣摩人物心理变化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设问寻找2-8段的总起句即“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教学对话就围绕“乐”字展开,然后让学生筛选出充满乐趣的细节,与学生共同欣赏百草园乐趣横生的童年生活,在字里行间体味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感。在这里,信息筛选似乎成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文学总是以敞亮而隐晦、简洁而模糊、理性而抒情的语言,开启着复杂、高深的意义视界。要让学生也能凭借自己的情感经验构建文本中的个性语言,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比如学会筛选文本相同的表达对象,引导学生比较其中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笔者教《故乡》时,要求学生找出闰土少年时和中年时的外貌,然后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这样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理解性层次,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教《海燕》时,要求学生筛选海燕在海面上飞翔的细节描写,然后让学生细心比较海燕处于三个情境时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从而理解海燕的高大形象。
另外,说明文阅读也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梳理出严谨的逻辑思路,这样就更需要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比如教《看云识天气》时,引导学生在开头寻找说明的中心的语句;教《大自然的语言》时,以问题链的形式,筛选信息,回答问题,梳理全文思路。
二、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引导和强化
这里的课外阅读主要包括平时的语段训练和大量的课外作品阅读。课外语段阅读是对课内阅读方法的巩固和拓展。
在平时的语段训练中,我首先让学生进一步筛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旨,为答题奠定方向,这是对课内阅读中筛选能力的巩固。但语段训练对其他阅读能力的考查也已经初见端倪,比如记叙文中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等。我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找出与题目要求有关的文本信息,然后慢慢整合、概括、分析等。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我就要求学生能在文中筛选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我就要求学生先能从故事层面筛选相关的表层信息。
课外作品的自由阅读中,按照课内文体教学的需要,要求学生阅读相应文体的作品,每周完成一篇读书摘记或读后感,并且在批改时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通过表扬手段激励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谈出自己个性见解,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从网络阅读中运用“筛选信息”能力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已经被浏览所代替。 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普及,人们的阅读工具、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由于知识量、信息量受纸张、版式、刊期以及图书价格等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学生阅读收益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课内课外,促进学生的语文课内的学习。
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课堂和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网上搜寻相关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学生展示筛选信息能力的平台。比如“我也追星”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要求学生用ppt展示自己对某名人的崇拜或者喜爱,并要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没有根据自己对名人的性格评价进行筛选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信息只是简单的复制和黏贴。
于是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网络信息中筛选出相关的人物信息,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评价,形成一定的个性评价。我剪辑了学生的习作如下:
陈路同学作品:崇拜科学家爱因斯坦。她从网络上找到了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这则故事发生在他刚到普林斯顿后不久。 一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了。秘书拿起听筒,听到德国口音很重的英语。
“我能不能和院长讲话呀?”
“很抱歉,院长出去了”,秘书回答说。
“那么,也许,嗯......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什么地方吧?” 当时有规定,绝不准干扰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连罗斯福总统邀请爱因斯坦到白宫去作客,都要先征得院长同意。因此,秘书很客气地拒绝回答爱因斯坦的住所。这时,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变低了,低得几乎听不见。
“请你别对人讲,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里了。”
该同学对这则故事中的人物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他对研究的用心竟然可以使他全然忘却回家的路。看来, 若真要让他从科学研究和自己的生命中单选一,他也会不加犹豫地选择前者。”她做出了自己的个性评价。
另外,笔者还以问题形式给学生布置筛选人物,比如要在网上查找可以表现人物坚强性格的信息,然后对此谈出自己的个性体验。有学生崇拜歌手蔡依琳。她搜集了很多有关她的娱乐新闻,认为她是一位坚强的公主。根据她的个性筛选,形成了自己的体验:树大招风。关于公主的流言蜚语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她总是微笑着,仿佛世界上的事情与她无关。回报给我们的,是更加好听的歌,更加绚丽的舞蹈。事情发生的太多。双J恋现在仍有人津津乐道;被公司的人员摆布又被丑化为“耍大牌”……公主没有伤心么?但是,她哭过后又站了起来。公主流的泪,骑士最懂。站在我们面前的公主,是永远带着微笑的。
这次综合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不同阶层和类型的名人,从精神层面认识名人,从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启示;信息筛选能力也经历了一次提升,面对众多的信息,学会了提炼有价值的能体现名人性格的信息,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理解。
网络为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更为学生开辟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并有条理的指导学生的网上阅读,让网上阅读真正的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机整合,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车上装上信息时代的轮子,相信语文教学会有更大的效果。
四、从生活阅读中筛选信息,根据写作的需要搜集生活素材
生活是个信息的海洋,在你的肉眼所能看到的,耳朵所能听的,他们具备一定的意义和认识,学会“筛选”生活中有感触的信息资源,必然为灵性的写作积累素材,也许这是筛选信息能力的最终体现吧。在周记本上,记录下一周里能触动你的事件或细节,简单谈谈它带给你的感受。每个月布置一个主题,如观察自己的生活,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曾在徐畅同学的随笔中提到期中阶段性测试的复习阶段,她和同桌辛苦准备了各科的复习资料,有同学向她借,她有些矛盾,后来找到班主任老师,向她袒露了心事,内心矛盾得到了解决;还有,她跟随她爸爸到菜场买菜,看到卖田鸡的摊主,杀田鸡的一幕,感觉触目惊心。在后来的几次习作——命题作文〈我的老师〉,半命题作文〈我的一次——经历〉中根据写作要求,运用了随笔积累的素材,获得了评卷老师的高分。学会阅读生活这个海洋信息,根据需要筛选有用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不然,初中生写作很容易走向空洞无物的境地。
总之,筛选信息能力是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工程,它对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关键的意义。因此帮助学生筛选文字资料和生活素材,对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采用许多的方法,我这里所谈的仅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还需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桐桢.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
[2]曾宣伟.创新语文教育论[M].作家出版社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阅读能力 筛选信息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它更是面对语言材料能搜集信息、认识他们的思维轨迹、理解他们的审美旨趣、获得自己的灵性感悟的一种能力。不管是哪种阅读层次,都需要读者潜心致志地进入文本本身,然后咀嚼、推敲文字的隐性内涵。
当前初中一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情感经验和认知经验,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层次,必须踏踏实实地带领他们走进文本,笔者认为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前提。
在语言材料中,信息无处不在,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一定的意义、认识、理解等。“筛选信息”它要求读者能根据目标的需要搜集相关信息,简化成提要。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筛选信息就是精简地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样文本与读者间的深层次对话才成为可能,才能探寻文本更宽广的意义空间,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会言之无物。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信息量巨大,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认识等才是有认识和理解价值的部分,也就是我们信息筛选的目标,因此只有提高学习的方法和阅读效率,才能快速认识世界和阅读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其它三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它是阅读能力培养的一块基石。
那么,面对信息量大的阅读材料,怎样培养学生迅速根据目标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呢?
一、在课内阅读中寻找突破口
课内的文章是经专家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学生往往有思想感化、情感熏陶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和发挥语文的这些人文主义作用,必须教给他们方法。把握文章主旨的突破口主要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段的起句和结句、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等关键词句中。比如在叙事记叙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速读之后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学生很快从结尾处找出了“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对照文章标题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主旨,这为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的展开,诸如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人物、揣摩人物心理变化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设问寻找2-8段的总起句即“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教学对话就围绕“乐”字展开,然后让学生筛选出充满乐趣的细节,与学生共同欣赏百草园乐趣横生的童年生活,在字里行间体味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感。在这里,信息筛选似乎成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文学总是以敞亮而隐晦、简洁而模糊、理性而抒情的语言,开启着复杂、高深的意义视界。要让学生也能凭借自己的情感经验构建文本中的个性语言,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比如学会筛选文本相同的表达对象,引导学生比较其中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笔者教《故乡》时,要求学生找出闰土少年时和中年时的外貌,然后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这样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理解性层次,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教《海燕》时,要求学生筛选海燕在海面上飞翔的细节描写,然后让学生细心比较海燕处于三个情境时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从而理解海燕的高大形象。
另外,说明文阅读也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梳理出严谨的逻辑思路,这样就更需要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比如教《看云识天气》时,引导学生在开头寻找说明的中心的语句;教《大自然的语言》时,以问题链的形式,筛选信息,回答问题,梳理全文思路。
二、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引导和强化
这里的课外阅读主要包括平时的语段训练和大量的课外作品阅读。课外语段阅读是对课内阅读方法的巩固和拓展。
在平时的语段训练中,我首先让学生进一步筛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旨,为答题奠定方向,这是对课内阅读中筛选能力的巩固。但语段训练对其他阅读能力的考查也已经初见端倪,比如记叙文中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等。我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找出与题目要求有关的文本信息,然后慢慢整合、概括、分析等。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我就要求学生能在文中筛选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我就要求学生先能从故事层面筛选相关的表层信息。
课外作品的自由阅读中,按照课内文体教学的需要,要求学生阅读相应文体的作品,每周完成一篇读书摘记或读后感,并且在批改时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通过表扬手段激励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谈出自己个性见解,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从网络阅读中运用“筛选信息”能力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已经被浏览所代替。 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普及,人们的阅读工具、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由于知识量、信息量受纸张、版式、刊期以及图书价格等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学生阅读收益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课内课外,促进学生的语文课内的学习。
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课堂和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网上搜寻相关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学生展示筛选信息能力的平台。比如“我也追星”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要求学生用ppt展示自己对某名人的崇拜或者喜爱,并要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没有根据自己对名人的性格评价进行筛选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信息只是简单的复制和黏贴。
于是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网络信息中筛选出相关的人物信息,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评价,形成一定的个性评价。我剪辑了学生的习作如下:
陈路同学作品:崇拜科学家爱因斯坦。她从网络上找到了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这则故事发生在他刚到普林斯顿后不久。 一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了。秘书拿起听筒,听到德国口音很重的英语。
“我能不能和院长讲话呀?”
“很抱歉,院长出去了”,秘书回答说。
“那么,也许,嗯......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什么地方吧?” 当时有规定,绝不准干扰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连罗斯福总统邀请爱因斯坦到白宫去作客,都要先征得院长同意。因此,秘书很客气地拒绝回答爱因斯坦的住所。这时,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变低了,低得几乎听不见。
“请你别对人讲,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里了。”
该同学对这则故事中的人物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他对研究的用心竟然可以使他全然忘却回家的路。看来, 若真要让他从科学研究和自己的生命中单选一,他也会不加犹豫地选择前者。”她做出了自己的个性评价。
另外,笔者还以问题形式给学生布置筛选人物,比如要在网上查找可以表现人物坚强性格的信息,然后对此谈出自己的个性体验。有学生崇拜歌手蔡依琳。她搜集了很多有关她的娱乐新闻,认为她是一位坚强的公主。根据她的个性筛选,形成了自己的体验:树大招风。关于公主的流言蜚语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她总是微笑着,仿佛世界上的事情与她无关。回报给我们的,是更加好听的歌,更加绚丽的舞蹈。事情发生的太多。双J恋现在仍有人津津乐道;被公司的人员摆布又被丑化为“耍大牌”……公主没有伤心么?但是,她哭过后又站了起来。公主流的泪,骑士最懂。站在我们面前的公主,是永远带着微笑的。
这次综合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不同阶层和类型的名人,从精神层面认识名人,从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启示;信息筛选能力也经历了一次提升,面对众多的信息,学会了提炼有价值的能体现名人性格的信息,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理解。
网络为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更为学生开辟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并有条理的指导学生的网上阅读,让网上阅读真正的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机整合,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车上装上信息时代的轮子,相信语文教学会有更大的效果。
四、从生活阅读中筛选信息,根据写作的需要搜集生活素材
生活是个信息的海洋,在你的肉眼所能看到的,耳朵所能听的,他们具备一定的意义和认识,学会“筛选”生活中有感触的信息资源,必然为灵性的写作积累素材,也许这是筛选信息能力的最终体现吧。在周记本上,记录下一周里能触动你的事件或细节,简单谈谈它带给你的感受。每个月布置一个主题,如观察自己的生活,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曾在徐畅同学的随笔中提到期中阶段性测试的复习阶段,她和同桌辛苦准备了各科的复习资料,有同学向她借,她有些矛盾,后来找到班主任老师,向她袒露了心事,内心矛盾得到了解决;还有,她跟随她爸爸到菜场买菜,看到卖田鸡的摊主,杀田鸡的一幕,感觉触目惊心。在后来的几次习作——命题作文〈我的老师〉,半命题作文〈我的一次——经历〉中根据写作要求,运用了随笔积累的素材,获得了评卷老师的高分。学会阅读生活这个海洋信息,根据需要筛选有用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不然,初中生写作很容易走向空洞无物的境地。
总之,筛选信息能力是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工程,它对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关键的意义。因此帮助学生筛选文字资料和生活素材,对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采用许多的方法,我这里所谈的仅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还需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桐桢.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
[2]曾宣伟.创新语文教育论[M].作家出版社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