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ewong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再现生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生活,学好语文。
  关键词: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年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老班长为了小战士们可以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甘罗十二为使臣》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甘罗带着使命觐见赵王,受到非礼待遇后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甘罗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口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葡萄沟》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情景:大家坐在葡萄架下聊天、吃葡萄的情景。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我们这儿家中有葡萄架的孩子很多,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吃葡萄,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文中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班上一个同学病了,污物喷射而出,溅在其他同学身上,同学们并没嫌弃他,还连忙帮忙端茶递水、打扫地面,等等。可以让同学说一说,写一写。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以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认识。也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我们家乡巴东的长江大桥、无源洞,邓将军墓等,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历史教学资源。
  
  3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在农村,可以让学生写写农村生活劳动场景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娱乐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一种常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伴随我国经济腾飞,电视经营产业化的转型,电视艺术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电视综艺节目以其丰富的影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是一个我国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急需面对的难题.注重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让小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引导小学生活学活用,激发小
引言不少研究证明小麦开花后的光合作用为籽粒提供绝大部分的干物质,其中旗叶的贡献最大。MohiuddiN等(1980)发现冬小麦旗叶和穗部绿色面积功能期与籽粒产量和粒重为正相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读懂课文,读透课文,没有自己的感受,自然无法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如何读懂、读透文本呢?叶圣陶老先
在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问问题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去学,没有深入思考问题,对知识只是简单地去机械记忆,没有考虑前后知识的联系,所以发现不了问题,甚至不去思考哪个知识理解哪个不理解;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确发现了问题,但由于爱面子,自己打了退堂鼓,没有胆量提出问题,我一问老师就知道我不会,同学就知道我不会,太丢人了,不会就不会吧,反正其他同学也不问,我也不问。他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今天,对于以知识为基础来架构经济体系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有多少公民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
《三国演义》小说中曹操以八十三万大军下江东,促使刘备和孙权联兵,诸葛亮与周瑜协力抗御。京剧《借东风》表 In the novels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a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通过教会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就能让他们实现眼、手、脑并用,以主动实践操作活动来了解图形中所存在的共同点以及“沿虚线对折,
网络购物(以下简称“网购”)已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基于网购消费者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的行为模式可以判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其兴趣,必不乐学.”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农村学生在改革开放、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巨大洪流的冲击下,厌学现象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