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语文教师也对该阶段习作一直不断进行探索实践。结合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该阶段习作进行梯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从心理上关心学生的习作发展;从框架和内容上引导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尽最大努力发挥激励机制的贯穿作用,让学生乐于写作,从而达到易于写作。
【关键词】三年级第一学期;心理鼓励;新部编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不仅是学生展示运用语言文字水平的一个平台,更是学生向世界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写出文章,写出一篇好文章便是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也特意将习作划分为教学的一大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实施建议,这也凸显了习作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好习作是一名语文教师的重任所在。但是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说,写好一篇基础的作文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是因为该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习作,他们从生理发育上来说便是一道难题。尤其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该如何带领他们走入习作的大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难。笔者根据亲身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四个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走好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习作艰难期。
一、淡化习作难度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心理变化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有利武器。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突然从低要求的写话转变成高年级的写作,学习的突变性很容易产生情感变化。教师必须在转变的关键期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对习作要求的认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转变期。
刚进入三年级之时,有很多教师会对学生事先说明习作的要求与难度,想以此来鞭策学生更认真听讲作文课。初衷虽好,但是习作本身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陌生并且客观来说就是存在一定难度的知识,有研究发现如若一开始就告知难度并让学生树立“难”的心理,对于优生来说并无多大影响,但是对于中下的学生来说,当他真正开始习作之时,就会更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所以教师在开学伊始,要淡化习作难度意识,可以让学生事先知晓本学期将接触习作这一新知识,告知写话与习作的区别,提出习作的相关要求,但无需强调难度,给学生打一针“放心针”。
二、初建框架,阅读与习作结合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位置,而习作却更多依靠抽象逻辑思维,生理发展的特点就决定了习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难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习作之时,可以转换视角,从具体形象思维出发,先建立习作框架,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找到立足点。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结合是为学生初建框架的好方法。学生学习语文是依赖于一篇篇的课文,为此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课文,即是阅读教学。课文以具体的实例在课堂上一一展示,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字词句段如何“安身”在一篇文章之中。其实课文不就是一篇篇优秀的作文吗?假如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慢慢渗透习作的知识点,使阅读课与习作课共存,便能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出发建立习作的框架。但是这里需要注意把握尺度,且不能本末倒置,鸠占鹊巢,将阅读教学变成习作教学。现以人教版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课文为例:
(一)学会“偷取”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字词是文章的基础,学会正确使用字词,造出完整的句子是習作的基本要求。课文中经常出现很多“高级”的词语,若使用到作文中会使作文如虎添翼。但是往往很多教师以为自己讲解了这个词语,学生自然就会用到习作中,其实不然。三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学过就放在一边,没有意识到该词语可以运用到习作之中。往往如果教师特意提示过这个词语可以用到习作中去时,学生才开始引起重视。那是因为三年级的孩子还是以他人评价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行为总是以他人为准,其中教师更是发挥极大的作用。为此教师在阅读课中除了带领孩子感受具体词句的表情达意,还可以训练检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该词语,同时必须要提示学生学会使用这个词语后可以把它放到习作中去。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词语,如,物产丰富、成群结队、瑰丽无比等,笔者发现经过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造句后,鼓励孩子说:“聪明的孩子一定会把学到的这些“高级”词语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有了这句话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尝试在本单元的作文用到这些词语。在《带刺的朋友中》一课中,学生对“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特别感兴趣,笔者带领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这课学习后,鼓励他们用在习作中,有些学生聪明地学会“狸猫换太子”,用在自己钓螃蟹的作文中,他写道:“我不禁心中暗暗钦佩:螃蟹逃走的本事可真高明呀!”
(二)感知行文结构
行文的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撑起整个文章的结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的学生不需要一定掌握具体的“总分”结构、首尾呼应写法等,但是教师不妨从三年级伊始就引导学生去感悟结构、写法,这样不仅能为后续习作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能变成当前习作的垫脚石。比如,常见的总分结构。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中,总分结构非常明显,教师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该种写法。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中“一夜秋风一夜雨”很明显是前后呼应。三年级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总分结构,前后呼应的写法,但是教师提醒孩子直接模仿课文的用法亦是可以的。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常用的方法,古代大学者朱熹也说:“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三)了解文章文体的区别
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单元习作中就已经要求学生写不同文体的作文。但是却没有单独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这是因为将文体单独作为知识点来讲解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三年级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区别能力不强,经常出现作文离题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阅读与习作的结合便是讲解该知识的良方。课本的编排本就以一个类似群体为划分,特别是第二单元的写景文、第三和第四单元的童话以及第八单元的记事文。以上三个问题在单元内群集在一起学习,便成为了学生初步感悟不同文体的绝佳范文。如教师在教授这类单元课文之初,就可以开始向学生解释这单元的课文均是写景文,在进行具体的课文教学时,除了进行阅读教学,还要讲明文章的写法特点,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的特点之后鼓励学生,学习该课文的写法,运用到单元习作中。(该单元的习作便是写景文) 三、填补内容,挖掘生活素材
当学生树立了习作的基本框架意识之后,便该思考该用什么素材为习作的骨骼增添血肉。而写作的素材多数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童心所到之处皆文章,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想象所至,动笔可成文。有研究发现生活素材是学生最易写,最乐写的素材,这也启示着教师在教学习作应以挖掘生活素材为主,遵循从身边到周边的顺序,特别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尤其要如此。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作文为“猜猜他是谁”便可以遵循该顺序。学生平常除了家人,接触最多的便是同学,同学便能成为该习作的生活素材。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几个课时便要求学生选择班上的一名同学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观察方向,比如五官、兴趣爱好等。第五单元的观察作文亦是如此操作。笔者在该单元选择了校园内的树木这一方向让学生去观察。因为校园是学生平常呆得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而校园内随处可见的便是树木,于是笔者选择从树入手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三年级的孩子大部分还未掌握一定的观察视角和顺序,教师在布置观察作业时必须给予一定的观察指导,比如列出观察的细节事物、观察的顺序等。
通过实践发现,让学生在刚接触习作时,就不断引导他们从身边事物写起,减轻了他们习作起步的难度,更增加了他们习作的乐趣。因为学生往往认为这是一次愉快的观察游戏,教师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正面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勤奋与自卑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孩子去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机会并不断给予正面的评价,那他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乐于继续做某一件事,但如果阻断他展示能力并给予批评,那孩子会变得自卑,认定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事,那以后你就別想孩子会继续做某件事情。这一理论说明了在学生刚接触习作之时,教师必须以正面评价为主,努力发挥激励作用。
正面评价使用最明显的地方便是评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老师的崇拜还处于顶峰时期,遵循“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的规律,为此教师对习作的评语将决定了他们对自身习作的认可程度,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以正面评价为主,努力培养学生对自我习作的认可。多说:“你写得好极了、你这个句子或词语用得非常棒” 等鼓励性评语,就算该学生内容写得很一般,甚至语句不通,但也要从字数角度给予学生肯定点,如,“你进步很大,第一次把字数写得如此之多”。但是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是意味教师忽略学生的不足,教师在说明学生不足时,用商量的语气更易让学生接受错误并不损害他的积极性,比如:“这个词用得不对,要改成另外一个”。如果换成商量的语气:“你再多读读几遍这个句子,有没有发现这个词语用得不是很合适呢?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会不会好点呢?”经过实践发现,商量的语气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积极去改正。
正面评价应贯穿所有的习作教学。正面评价不止用在评语这一部分,更应该贯穿整个习作教学的始终。比如,在开学之初就应该肯定学生能将习作学得很好,在学习遣词造句之时,不断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不断的肯定,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情感,形成表现自我的需求,促使自身去表现自身习作的能力。因为研究发现,只有从自我需要的心理出发,才能形成写作的内部动机。”而且“内驱力和需要呈正比”。
综上所述,走好习作的四步策略可以帮助三年级学生开好习作的大门,也能帮助教师走好习作教学之路。但是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三年级的习作始终是一个难点,需要我们共同不断探索,努力让习作可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的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
参考文献:
[1]李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146-147.
[2]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南宁[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8):17-19.
[3]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8.
[4]廖文娟.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9(30).
[5]杨亚勤.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应从“细”处着手[J].考试周刊,2011(6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孙火丽.为学生搭建从“写话”走向“习作”的桥梁[J].作文成功之路,2015(2).
[8]黄秀妹.写话,为作文起步教学架起“彩虹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3).
【关键词】三年级第一学期;心理鼓励;新部编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不仅是学生展示运用语言文字水平的一个平台,更是学生向世界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写出文章,写出一篇好文章便是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也特意将习作划分为教学的一大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实施建议,这也凸显了习作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好习作是一名语文教师的重任所在。但是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说,写好一篇基础的作文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是因为该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习作,他们从生理发育上来说便是一道难题。尤其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该如何带领他们走入习作的大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难。笔者根据亲身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四个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走好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习作艰难期。
一、淡化习作难度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心理变化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有利武器。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突然从低要求的写话转变成高年级的写作,学习的突变性很容易产生情感变化。教师必须在转变的关键期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对习作要求的认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转变期。
刚进入三年级之时,有很多教师会对学生事先说明习作的要求与难度,想以此来鞭策学生更认真听讲作文课。初衷虽好,但是习作本身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陌生并且客观来说就是存在一定难度的知识,有研究发现如若一开始就告知难度并让学生树立“难”的心理,对于优生来说并无多大影响,但是对于中下的学生来说,当他真正开始习作之时,就会更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所以教师在开学伊始,要淡化习作难度意识,可以让学生事先知晓本学期将接触习作这一新知识,告知写话与习作的区别,提出习作的相关要求,但无需强调难度,给学生打一针“放心针”。
二、初建框架,阅读与习作结合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位置,而习作却更多依靠抽象逻辑思维,生理发展的特点就决定了习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难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习作之时,可以转换视角,从具体形象思维出发,先建立习作框架,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找到立足点。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结合是为学生初建框架的好方法。学生学习语文是依赖于一篇篇的课文,为此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课文,即是阅读教学。课文以具体的实例在课堂上一一展示,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字词句段如何“安身”在一篇文章之中。其实课文不就是一篇篇优秀的作文吗?假如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慢慢渗透习作的知识点,使阅读课与习作课共存,便能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出发建立习作的框架。但是这里需要注意把握尺度,且不能本末倒置,鸠占鹊巢,将阅读教学变成习作教学。现以人教版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课文为例:
(一)学会“偷取”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字词是文章的基础,学会正确使用字词,造出完整的句子是習作的基本要求。课文中经常出现很多“高级”的词语,若使用到作文中会使作文如虎添翼。但是往往很多教师以为自己讲解了这个词语,学生自然就会用到习作中,其实不然。三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学过就放在一边,没有意识到该词语可以运用到习作之中。往往如果教师特意提示过这个词语可以用到习作中去时,学生才开始引起重视。那是因为三年级的孩子还是以他人评价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行为总是以他人为准,其中教师更是发挥极大的作用。为此教师在阅读课中除了带领孩子感受具体词句的表情达意,还可以训练检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该词语,同时必须要提示学生学会使用这个词语后可以把它放到习作中去。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词语,如,物产丰富、成群结队、瑰丽无比等,笔者发现经过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造句后,鼓励孩子说:“聪明的孩子一定会把学到的这些“高级”词语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有了这句话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尝试在本单元的作文用到这些词语。在《带刺的朋友中》一课中,学生对“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特别感兴趣,笔者带领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这课学习后,鼓励他们用在习作中,有些学生聪明地学会“狸猫换太子”,用在自己钓螃蟹的作文中,他写道:“我不禁心中暗暗钦佩:螃蟹逃走的本事可真高明呀!”
(二)感知行文结构
行文的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撑起整个文章的结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的学生不需要一定掌握具体的“总分”结构、首尾呼应写法等,但是教师不妨从三年级伊始就引导学生去感悟结构、写法,这样不仅能为后续习作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能变成当前习作的垫脚石。比如,常见的总分结构。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中,总分结构非常明显,教师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该种写法。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中“一夜秋风一夜雨”很明显是前后呼应。三年级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总分结构,前后呼应的写法,但是教师提醒孩子直接模仿课文的用法亦是可以的。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常用的方法,古代大学者朱熹也说:“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三)了解文章文体的区别
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单元习作中就已经要求学生写不同文体的作文。但是却没有单独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这是因为将文体单独作为知识点来讲解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三年级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区别能力不强,经常出现作文离题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阅读与习作的结合便是讲解该知识的良方。课本的编排本就以一个类似群体为划分,特别是第二单元的写景文、第三和第四单元的童话以及第八单元的记事文。以上三个问题在单元内群集在一起学习,便成为了学生初步感悟不同文体的绝佳范文。如教师在教授这类单元课文之初,就可以开始向学生解释这单元的课文均是写景文,在进行具体的课文教学时,除了进行阅读教学,还要讲明文章的写法特点,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的特点之后鼓励学生,学习该课文的写法,运用到单元习作中。(该单元的习作便是写景文) 三、填补内容,挖掘生活素材
当学生树立了习作的基本框架意识之后,便该思考该用什么素材为习作的骨骼增添血肉。而写作的素材多数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童心所到之处皆文章,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想象所至,动笔可成文。有研究发现生活素材是学生最易写,最乐写的素材,这也启示着教师在教学习作应以挖掘生活素材为主,遵循从身边到周边的顺序,特别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尤其要如此。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作文为“猜猜他是谁”便可以遵循该顺序。学生平常除了家人,接触最多的便是同学,同学便能成为该习作的生活素材。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几个课时便要求学生选择班上的一名同学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观察方向,比如五官、兴趣爱好等。第五单元的观察作文亦是如此操作。笔者在该单元选择了校园内的树木这一方向让学生去观察。因为校园是学生平常呆得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而校园内随处可见的便是树木,于是笔者选择从树入手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三年级的孩子大部分还未掌握一定的观察视角和顺序,教师在布置观察作业时必须给予一定的观察指导,比如列出观察的细节事物、观察的顺序等。
通过实践发现,让学生在刚接触习作时,就不断引导他们从身边事物写起,减轻了他们习作起步的难度,更增加了他们习作的乐趣。因为学生往往认为这是一次愉快的观察游戏,教师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正面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勤奋与自卑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孩子去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机会并不断给予正面的评价,那他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乐于继续做某一件事,但如果阻断他展示能力并给予批评,那孩子会变得自卑,认定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事,那以后你就別想孩子会继续做某件事情。这一理论说明了在学生刚接触习作之时,教师必须以正面评价为主,努力发挥激励作用。
正面评价使用最明显的地方便是评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老师的崇拜还处于顶峰时期,遵循“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的规律,为此教师对习作的评语将决定了他们对自身习作的认可程度,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以正面评价为主,努力培养学生对自我习作的认可。多说:“你写得好极了、你这个句子或词语用得非常棒” 等鼓励性评语,就算该学生内容写得很一般,甚至语句不通,但也要从字数角度给予学生肯定点,如,“你进步很大,第一次把字数写得如此之多”。但是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是意味教师忽略学生的不足,教师在说明学生不足时,用商量的语气更易让学生接受错误并不损害他的积极性,比如:“这个词用得不对,要改成另外一个”。如果换成商量的语气:“你再多读读几遍这个句子,有没有发现这个词语用得不是很合适呢?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会不会好点呢?”经过实践发现,商量的语气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积极去改正。
正面评价应贯穿所有的习作教学。正面评价不止用在评语这一部分,更应该贯穿整个习作教学的始终。比如,在开学之初就应该肯定学生能将习作学得很好,在学习遣词造句之时,不断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不断的肯定,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情感,形成表现自我的需求,促使自身去表现自身习作的能力。因为研究发现,只有从自我需要的心理出发,才能形成写作的内部动机。”而且“内驱力和需要呈正比”。
综上所述,走好习作的四步策略可以帮助三年级学生开好习作的大门,也能帮助教师走好习作教学之路。但是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三年级的习作始终是一个难点,需要我们共同不断探索,努力让习作可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的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
参考文献:
[1]李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146-147.
[2]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南宁[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8):17-19.
[3]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8.
[4]廖文娟.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9(30).
[5]杨亚勤.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应从“细”处着手[J].考试周刊,2011(6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孙火丽.为学生搭建从“写话”走向“习作”的桥梁[J].作文成功之路,2015(2).
[8]黄秀妹.写话,为作文起步教学架起“彩虹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