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理图(表)是研究地理事物、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利器。学生在解答区域图有关问题时出现严重失分,本文抓取试卷典题,还原学生解题生态,从学生析图和教师析图两个角度对比分析,找出学生析图偏差,并针对偏差提出教学对策。
关键词: 区域图 偏差 模型
区域图通过等值线、经纬线、轮廓线等信息,集合自然及人文地理各要素反映区域地理规律。区域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各要素联系紧密且组合形式复杂多样,造成学生在区域图的判读方法上与常规判读方法有较大偏差。下面,我抓取两位学生在“泉州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卷”中第25题的解题原型,详细分析学生对区域图判读的偏差。
一、试卷典题
图示意世界某区域,表2为图12中甲、乙两地的各月降雨量表(单位:毫米),阅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3分)
2.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2分)
3.比较甲、乙地降雨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5分)
二、师生析图、答题还原及偏差点评
1.学生析图还原与答题生态
问题(1):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3分)
学生—析图还原:读等高线的数值,从西部大于东部推断地势西高东低,东部等值线数值在200米以下判断沿海平原广布;从海陆轮廓及经纬线判断区域为非洲东南部,回顾南非地形,判断地形以高原为主。考虑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密切,描述河流流向。
答题生态:该区域西高东低,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地形以高原为主,沿海平原广布。
问题(2):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2分)
学生—析图还原:从第(1)题可知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①处流速大于②处;水位季节变化,①处大于②处;①处河段处上游流量小,②处下游流量大。
答题生态:①河段流速快,流量小,落差大,水能丰富;②流速慢,水位变化大。
问题(3):比较甲、乙地降雨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5分)
学生—析图还原:读表2,甲各月数值比乙小,判断甲地降水量小于乙。原因分析:从图中甲、乙所处地理位置直接判断海陆位置影响两地降雨量差异,乙处沿海,会受暖流影响。
答题生态:乙各月降雨量高于甲地。原因:甲地气候干燥,深居内陆,海拔高,沿岸海洋的湿润水汽难以到达;乙地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降雨量较大。
2.教师析图与偏差点评
题1—教师析图:根据河流流向可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等高线数值及疏密看,海拔高(≥1000米)且中部稀疏、四周密集判断地形以高原为主;沿海海拔在2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海岸线平直。
偏差点评:学生对于地形特征的描述基本上能运用模型,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从数值入手,结合五种地形的数值划分,但对山地、丘陵、高原的判读比较含糊(三者等高线数值的特征均为中高周低,但高原的等高线中部稀疏、四周密集,以此区分)。在地势的判读上,不懂借助河流流向。
题2—教师析图:根据①、②所处河段位置及河流的补给类型、流域气候、水系特征判断,①处河流上游,支流少,且该河段为湖泊水补给,湖泊有调节径流的作用,故河流水量小且水位季节变化小;②处河流下游,支流多,各支流处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河段包含雨水补给且无湖泊水补给,草原气候降雨有明显季节变化,故水位变化大。①、②处河段均处热带地区,均无结冰期,附近无明显的水土流失,故含沙量无差异。
偏差点评:两位学生都存在审题不注意及模型不熟悉的问题。学生懂得①、②处河段的位置(上、下游)、水系特征,但没考虑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流域降水特点。其中①处学生没考虑有湖泊补给。②处没考虑支流及支流的降水特点,②处支流为雨水补给且处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故水位变化大。从答题看,学生把水系与水文特征混为一谈。
题3—教师析图(表):从表2,判断降水量甲<乙;从影响降水量因素入手析图:从海陆位置看,甲处内陆,乙处沿海,水汽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结合洋流分布判断此处有暖流,增温增湿,对沿海(乙)带来较多降水;从大气环流看,此处盛行东南信风,加上地形因素,乙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甲处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
偏差点评:两位学生都能从海陆位置及洋流因素入手分析,其中学生1能考虑此处有东南信风,但不懂得将东南信风与地形因素综合分析,应该说学生对降水因素的分析模型还不够熟练,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学生析图偏差的教学对策
以区域图考查主干知识是高考最常见的方式,学生在这类题型中往往失分严重,所以区域图的分析是日常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主要手段。针对学生析图中常见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从以下方面入手:(1)注重区域定位的训练:首先,培养学生利用典型经纬线、海陆轮廓、疆域界线、重要地理事物特征等定位。其次,平时多收集一些区域定位的资料,分类型整理如地形区、海峡、岛屿半岛、国家、经济区(农业、工业区)等。再次,在区域定位训练中,利用本区域从点到面进行区域拓展,形成区域定位网络。(2)注重地理模型的建立及分析:在研究区域问题时,利用模型析图,最大化挖掘图中信息。我平时帮学生建立地理模型,如地形特征、降水因素、气候因素、区位因素等模型,并收集典型试题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模型析图的意识。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重点在以上三方面加强培养与训练,区域图判读定会有很大突破,学生地理成绩定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旭辉.打破常规有效提高地理读图能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7.
[2]陈继革.基于区域图的说图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3.
[3]程联训.浅析高考地理区域图识读的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3,6.
关键词: 区域图 偏差 模型
区域图通过等值线、经纬线、轮廓线等信息,集合自然及人文地理各要素反映区域地理规律。区域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各要素联系紧密且组合形式复杂多样,造成学生在区域图的判读方法上与常规判读方法有较大偏差。下面,我抓取两位学生在“泉州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卷”中第25题的解题原型,详细分析学生对区域图判读的偏差。
一、试卷典题
图示意世界某区域,表2为图12中甲、乙两地的各月降雨量表(单位:毫米),阅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3分)
2.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2分)
3.比较甲、乙地降雨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5分)
二、师生析图、答题还原及偏差点评
1.学生析图还原与答题生态
问题(1):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3分)
学生—析图还原:读等高线的数值,从西部大于东部推断地势西高东低,东部等值线数值在200米以下判断沿海平原广布;从海陆轮廓及经纬线判断区域为非洲东南部,回顾南非地形,判断地形以高原为主。考虑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密切,描述河流流向。
答题生态:该区域西高东低,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地形以高原为主,沿海平原广布。
问题(2):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2分)
学生—析图还原:从第(1)题可知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①处流速大于②处;水位季节变化,①处大于②处;①处河段处上游流量小,②处下游流量大。
答题生态:①河段流速快,流量小,落差大,水能丰富;②流速慢,水位变化大。
问题(3):比较甲、乙地降雨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5分)
学生—析图还原:读表2,甲各月数值比乙小,判断甲地降水量小于乙。原因分析:从图中甲、乙所处地理位置直接判断海陆位置影响两地降雨量差异,乙处沿海,会受暖流影响。
答题生态:乙各月降雨量高于甲地。原因:甲地气候干燥,深居内陆,海拔高,沿岸海洋的湿润水汽难以到达;乙地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降雨量较大。
2.教师析图与偏差点评
题1—教师析图:根据河流流向可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等高线数值及疏密看,海拔高(≥1000米)且中部稀疏、四周密集判断地形以高原为主;沿海海拔在2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海岸线平直。
偏差点评:学生对于地形特征的描述基本上能运用模型,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从数值入手,结合五种地形的数值划分,但对山地、丘陵、高原的判读比较含糊(三者等高线数值的特征均为中高周低,但高原的等高线中部稀疏、四周密集,以此区分)。在地势的判读上,不懂借助河流流向。
题2—教师析图:根据①、②所处河段位置及河流的补给类型、流域气候、水系特征判断,①处河流上游,支流少,且该河段为湖泊水补给,湖泊有调节径流的作用,故河流水量小且水位季节变化小;②处河流下游,支流多,各支流处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河段包含雨水补给且无湖泊水补给,草原气候降雨有明显季节变化,故水位变化大。①、②处河段均处热带地区,均无结冰期,附近无明显的水土流失,故含沙量无差异。
偏差点评:两位学生都存在审题不注意及模型不熟悉的问题。学生懂得①、②处河段的位置(上、下游)、水系特征,但没考虑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流域降水特点。其中①处学生没考虑有湖泊补给。②处没考虑支流及支流的降水特点,②处支流为雨水补给且处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故水位变化大。从答题看,学生把水系与水文特征混为一谈。
题3—教师析图(表):从表2,判断降水量甲<乙;从影响降水量因素入手析图:从海陆位置看,甲处内陆,乙处沿海,水汽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结合洋流分布判断此处有暖流,增温增湿,对沿海(乙)带来较多降水;从大气环流看,此处盛行东南信风,加上地形因素,乙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甲处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
偏差点评:两位学生都能从海陆位置及洋流因素入手分析,其中学生1能考虑此处有东南信风,但不懂得将东南信风与地形因素综合分析,应该说学生对降水因素的分析模型还不够熟练,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学生析图偏差的教学对策
以区域图考查主干知识是高考最常见的方式,学生在这类题型中往往失分严重,所以区域图的分析是日常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主要手段。针对学生析图中常见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从以下方面入手:(1)注重区域定位的训练:首先,培养学生利用典型经纬线、海陆轮廓、疆域界线、重要地理事物特征等定位。其次,平时多收集一些区域定位的资料,分类型整理如地形区、海峡、岛屿半岛、国家、经济区(农业、工业区)等。再次,在区域定位训练中,利用本区域从点到面进行区域拓展,形成区域定位网络。(2)注重地理模型的建立及分析:在研究区域问题时,利用模型析图,最大化挖掘图中信息。我平时帮学生建立地理模型,如地形特征、降水因素、气候因素、区位因素等模型,并收集典型试题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模型析图的意识。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重点在以上三方面加强培养与训练,区域图判读定会有很大突破,学生地理成绩定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旭辉.打破常规有效提高地理读图能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7.
[2]陈继革.基于区域图的说图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3.
[3]程联训.浅析高考地理区域图识读的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