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青花绘画瓷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治青花瓷器,处于明请过渡阶段,历史上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多。过去人们对顺治青花的认识不太清楚,由于许多纹饰特征与明末崇祯青花风格相近,往往就把不易确认、模糊的明末民窑青花笼统地定为顺治青花,或者把一些顺治青花的年代定为明末清初。
  顺治青花瓷器多数是民窑,极少有官窑作品,其中有些与崇祯青花非常相似,追求自然随意、豪放朴实的艺术风格。笔者通过多年对顺治青花瓷器的观赏、分析,并且结合自己收藏的顺治青花瓷器的特征,逐渐地对顺治青花的划分、断代有了一定的认识。综合归纳山顺治青花的几个特点。
  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罩,胎质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处刷一层酱黄釉)。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二胎,修胎不太规整,常有粘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底边带火石红。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了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型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为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多为琢器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型不多,基本延续明末传统式样。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品种,风格上朴素典雅。顺治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供奉器皿,形体较粗厚笨重。顺治青花造型总体风格趋于简单,花觚一般旱直筒状,口足微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典型器。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至顺治基本定形,康熙朝大量烧造。香炉口外卷,圆鼓腹,胎体厚重。笔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多,一般为平底露胎。盘、碗底足常有磕缺,足边旋削痕明显,呈螺旋状。
  四、纹饰:顺治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多线平涂的技法,画面构图饱满,粗犷豪放。崇祯时期开始以皴、涂、染描绘山水,但在顺治时期经常看到其中的渲染法还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纹饰灰黑浑浊。顺治青花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奔放,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顺治青花龙纹一般高大雄壮,常与斑片状浮云交织在一起,使龙身似隐似现。兽纹均用笔粗放,十分夸张。朵云纹则勾边露白。麒麟常和芭蕉画在一起。山头则画“苔点”,石头多瘦削呈玲珑状。人物描绘形象潇洒,意态闲适,布局有简有繁,追求神态之美。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纹出现最多。虽然在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层次色阶还不是很明显。
  为了使读者同好们了解、认识顺治青花瓷器,本文介绍8件笔者收藏的顺治民窑青仡绘画瓷器。
  
  1,顺治青花花鸟图粥罐
  
  通高1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2.5厘米。该罐缺盖,直口,短颈,圆肩,腹下弧收。平底内凹,无釉露胎。罐腹部满绘青花花鸟山石图案。图中一只雀鸟降落在花枝上,回头鸣唱。花卉和山石构图疏朗雅致,线条细腻流畅,画面优美清雅。画法为勾边填色,花瓣有白边。此罐胎体细致轻巧,釉面白中闪青,青花发色深蓝泛灰,有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是顺治青花中的细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2,顺治青花麒麟芭蕉图大盘(图2)
  
  通高8厘米,口径36.2厘米,足径18.1厘米。该盘撇口,口沿处施一周酱色釉,弧形壁。圈足处粘有窑砂,胎釉结合处显有火石红。盘底部青花双线圈内书有:“玉堂佳器”四字篆书款识。盘内满绘青花麒麟芭蕉图案。图中一麒麟作站立状,它昂首回头,双角耸立,鬃发飞扬,张嘴伸舌,高抬前蹄,肌肉发达。此盘胎体厚重,釉面白中闪青,青花色泽深蓝清丽,是顺治青花中代表作品。
  
  3,顺治青花山石花卉图盖罐
  
  通高30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16厘米。该罐缺盖,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平底无釉露胎。罐颈部绘一周变形蕉叶纹,腹部正面绘青花洞石牡丹花卉图。腹部背面绘青花洞石兰花翠竹图。此罐造型端庄古朴,牡丹兰花翠竹画法娴熟,质朴自然。罐体厚重坚硬,青花发色蓝中泛灰,釉面白中闪青,是顺治青花将军罐标准式样。
  
  4,顺治青花四季花卉图钵
  
  通高9.2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0.2厘米。该钵圆形敛口,圆腹弧收,圈足,平底无釉露胎,口沿施一周酱釉。钵腹部满绘青花四季花卉图案。画法为勾线填色,局部留有空白,绘画不甚精细。此钵胎体厚重,青花色泽蓝中泛灰,釉面白中闪青。这种青花四季花卉图纹顺治时流行。
  
  5,顺治青花团花图大盘
  
  通高7.3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21厘米。该盘撇口,弧形壁,双圈足(此足为顺治及康熙大瓷盘所特有的造型)。盘沿处饰变形花叶纹,盘内壁绘六组团花纹,盘心双线圈内绘四朵变形花卉纹。此盘构图新颖别致,绘画工整细腻。盘体硕大厚重,釉面白净丰腴,青花色泽深蓝闪灰。此盘为顺治晚期作品,已具有了康熙早期青花的特征。
  
  6,顺治青花麒麟芭蕉图罐
  
  通高25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18厘米。缺盖。直口,口颈处显有火石红。广肩,肩以下渐收,平底无釉露胎。罐腹部满绘青花麒麟芭蕉洞石图案。图中一硕大麒麟作蹲伏状,它回头昂首,双目圆睁,张嘴伸舌。鬃发飘扬,鳞甲密布,肌肉丰满,神态威武。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人们以麒麟喻仁厚贤德,为中国吉祥物。辅助纹饰以耸立的芭蕉、奇卉洞石、火焰状祥云陪衬。此类图案是顺治青花中应用广泛最为典型的图纹。
  
  7,顺治青花缠枝莲花图大盘
  
  通高8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19厘米。该盘撇口,口沿施一周酱色釉。弧形壁,圈足,圈足胎釉结合处显有火石红。盘底部青花双线圈内书“玉堂佳器”四字篆书款。盘内满绘青花缠枝莲花纹图案,构图饱满,绘画细致工整,纹饰优美高贵,气氛吉庆祥和。此盘胎体硕大厚重,釉面白里泛青,青花发色深蓝清丽。具有顺治青花的时代特点。
  
  8,顺治青花人物图盖罐
  
  通高30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16.2厘米。该罐缺盖,唇口,短颈,广肩,肩以下渐收,平底无釉露胎,显微微火石红。罐颈部饰一周变形蕉叶纹,腹部满绘青花人物图案。图中一位高官身前站有一人,他双手端花瓶,瓶中插有三戟,寓意“平升三级”。高官身旁身后分别站有侍卫和仆人,空中飘着流云。辅助纹饰以奇卉洞石庭院陪衬。此类图纹是顺治青花人物故事题材的代表作品。该罐构图疏密有致,青花色阶富有层次感。但笔意不够洒脱,釉面透明度差。此罐造型古朴大气,胎体坚实厚重,釉面青白无光,青花发色深蓝泛灰,是顺治青花初期佳品。
  纵观以上8件顺治青花瓷器,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厚重大气,构图均疏朗饱满,纹饰质朴自然,绘画细腻娴熟,画面优美雅致,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属于顺治民窑青花中较为精细的作品。这8件瓷器的装饰纹样、绘画特点、造型式样、胎釉及青花色泽等,均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这八件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出,顺治时期由于延续着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促进了民窑青花的进步提高,也为后期康熙朝青花的繁荣与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雨 岚)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
据报道,最近公安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将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促进人才交流和人口的合理有序转移;完善暂住户口登记,探索建立居住证制度;放宽夫妻投靠、老年人投靠子女及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落户的条件限制;放宽对投资、兴办实业和购房人员的落户政策,放宽各类人才落户政策,探索建立居住证制度。  这是我国户籍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户籍制度回归本位的标志。  中国的户籍制度历史
本文从城市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征收费用的使用效果,以及对城市水污染控制目标的作用进行了实施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收费标准的测算分析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analyzes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开放教育试点”)是教育部1999年4月决定,同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的。在教育部的领导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
学校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而现行体育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基于混合物热力学理论和升温型吸收式热泵AHT(Absorption Heat Transformer)的循环模拟及热力学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以工质对的超额Gibbs函数(GE)评价AHT能量特性的一般化方法。
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研 First, the use of lea
课程改革是一种弥补以往教学的失误,而进行的一种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的教学反思.在实施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项目.它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学要灵活把握,而不
自行设计了一套廉价的、开放式汽油机工作过程采样与分析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功能、解决采集循环数和计算机内存矛盾的方法、上止点标定方法以及系统软硬件的抗干扰措施等。
“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