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只有在小学打好基础,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学生在面对之后越来越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才能更加从容,懂得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点去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着重对情境教学的作用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如何利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的做了几点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实践
传统的数学课堂模式,一般是教师重复课本内容,从例题出发,演示解题过程,从中导入所学知识点,最后和学生一起练习部分课后习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单纯地教授知识点,不能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的模式下,设法建立趣味性课堂,灵活应用“激趣”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逻辑思维,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和教学现状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因其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用丰富的形式给小学生带来强烈的体验感,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最主要的是,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特的数学逻辑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短板与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思路,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结合不同的应用策略,才能高质量达成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应用策略的认知不够,就无法根据课程的特征来选择相应的策略,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二、情境教學在小学数学课上的教学策略
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不同的课堂知识需要不同的引导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1.为数学问题设置实际情境
教师在讲解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将其放入实际情况中,为学生增设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对解题的逻辑有一定的思考。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可以更容易地思考到一些在纯粹的数学问题中无法发现或理解的地方,从而更容易解决数学问题。此外,学生也能从这些实际情况中,了解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学习数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有逻辑的处理问题。例如,在学习估算的具体应用时,教师可以设置“一本词典25.5元,小明有150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词典”的现实问题,便于学生进行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会发现,由于不能整除,同时词典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得出“小明身上钱可以有剩余”这个没有在题目中说明的隐藏条件,然后根据这一条件,可以发现在遇到这种问题时,需要根据隐藏的条件进行估算。这种具体情境的思考,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在实际生活中估算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具体操作中自我启发
教师想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事物的一些特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更乐于去思考这些特质的原因,并利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自己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加速知识地理解和吸收,学生对这些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在之后具体运用时也会显得得心应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新知识时,要试着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对部分可以动手操作的例题,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尝试动手操作,也可以在课堂上准备教具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注意到的某种特性,或者对于这种特性的思考等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和分享。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供足够的长方体模型,分组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长方体的特性,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如由几条边组成,有几个面,哪几条边长度相同等。在得出足够多的结论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特性,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出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清楚相同的边是怎样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对长方体边角性质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之后高难度的几何证明题打好基础。
3.将数学问题变成趣味游戏
传统的数学学习总是伴随着大量的习题作业,这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枯燥无趣的,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倦心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相反,小学生对充满趣味性的东西接受度更高,也更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应该让课堂内容,甚至习题练习,都变得“有趣”起来。对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题目,教师可以选择用游戏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用游戏的方式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答案也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从中发现规律。可以设置成游戏的数学问题有很多,如最典型的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概率》问题。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不需要接触到非常深奥的概率计算,但如果在这种时候让他们对概率类型的题目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就会对未来的课堂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一个盒子里有2个白球,3个红球,5个蓝球,从盒子中摸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几率更大”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几种类型的球备齐,在这一题目的基础上增设难度,比如“有放回的摸两次球,会有什么结果,哪种结果的可能性大”。还有不放回的情况,摸三次的情况等。在学生发表意见后,组织他们进行一定次数的游戏,并收集最终得到的结果种类,不需要从中得出什么答案,只要将游戏中的结果全部列举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规律即可。
总之,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大,数学学习对有些学生而言可能会非常困难,归根结底,是他们前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打好。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学会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将数学内容应用于实际中,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达成学习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田世进.激趣导入、激思探究、激情升华——略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中),2017,08(07):51.
[2]徐仙珠.情景交融悟数学——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植树问题》教学片断赏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13):23-24.
[3]姜夫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01):80-82.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实践
传统的数学课堂模式,一般是教师重复课本内容,从例题出发,演示解题过程,从中导入所学知识点,最后和学生一起练习部分课后习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单纯地教授知识点,不能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的模式下,设法建立趣味性课堂,灵活应用“激趣”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逻辑思维,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和教学现状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因其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用丰富的形式给小学生带来强烈的体验感,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最主要的是,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特的数学逻辑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短板与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思路,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结合不同的应用策略,才能高质量达成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应用策略的认知不够,就无法根据课程的特征来选择相应的策略,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二、情境教學在小学数学课上的教学策略
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不同的课堂知识需要不同的引导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1.为数学问题设置实际情境
教师在讲解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将其放入实际情况中,为学生增设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对解题的逻辑有一定的思考。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可以更容易地思考到一些在纯粹的数学问题中无法发现或理解的地方,从而更容易解决数学问题。此外,学生也能从这些实际情况中,了解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学习数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有逻辑的处理问题。例如,在学习估算的具体应用时,教师可以设置“一本词典25.5元,小明有150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词典”的现实问题,便于学生进行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会发现,由于不能整除,同时词典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得出“小明身上钱可以有剩余”这个没有在题目中说明的隐藏条件,然后根据这一条件,可以发现在遇到这种问题时,需要根据隐藏的条件进行估算。这种具体情境的思考,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在实际生活中估算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具体操作中自我启发
教师想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事物的一些特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更乐于去思考这些特质的原因,并利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自己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加速知识地理解和吸收,学生对这些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在之后具体运用时也会显得得心应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新知识时,要试着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对部分可以动手操作的例题,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尝试动手操作,也可以在课堂上准备教具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注意到的某种特性,或者对于这种特性的思考等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和分享。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供足够的长方体模型,分组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长方体的特性,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如由几条边组成,有几个面,哪几条边长度相同等。在得出足够多的结论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特性,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出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清楚相同的边是怎样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对长方体边角性质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之后高难度的几何证明题打好基础。
3.将数学问题变成趣味游戏
传统的数学学习总是伴随着大量的习题作业,这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枯燥无趣的,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倦心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相反,小学生对充满趣味性的东西接受度更高,也更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应该让课堂内容,甚至习题练习,都变得“有趣”起来。对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题目,教师可以选择用游戏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用游戏的方式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答案也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从中发现规律。可以设置成游戏的数学问题有很多,如最典型的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概率》问题。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不需要接触到非常深奥的概率计算,但如果在这种时候让他们对概率类型的题目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就会对未来的课堂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一个盒子里有2个白球,3个红球,5个蓝球,从盒子中摸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几率更大”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几种类型的球备齐,在这一题目的基础上增设难度,比如“有放回的摸两次球,会有什么结果,哪种结果的可能性大”。还有不放回的情况,摸三次的情况等。在学生发表意见后,组织他们进行一定次数的游戏,并收集最终得到的结果种类,不需要从中得出什么答案,只要将游戏中的结果全部列举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规律即可。
总之,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大,数学学习对有些学生而言可能会非常困难,归根结底,是他们前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打好。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学会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将数学内容应用于实际中,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达成学习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田世进.激趣导入、激思探究、激情升华——略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中),2017,08(07):51.
[2]徐仙珠.情景交融悟数学——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植树问题》教学片断赏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13):23-24.
[3]姜夫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0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