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现“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阅读;审美能力;意境;虚实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246-01
语文文本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片面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在品析词句中鉴赏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从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如我们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对这样写景文章,我们首先引导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称为句眼。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果。再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在优美意境中发现美
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说诗意,教师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再现情境,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内外。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三、在虚实形象中追求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情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品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如我们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博息息相联。虽然不是在炮火硝烟之中,而是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他们的骨灰即使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仍然在人们的心里挺立着一座座不朽丰碑。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由于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对于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素质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总之,小学阶段的审美素养教育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文本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有个明白无误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邓元振.浅谈小学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10).
[2]孙宏恩.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5(10).
关键词阅读;审美能力;意境;虚实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246-01
语文文本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片面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在品析词句中鉴赏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从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如我们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对这样写景文章,我们首先引导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称为句眼。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果。再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在优美意境中发现美
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说诗意,教师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再现情境,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内外。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三、在虚实形象中追求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情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品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如我们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博息息相联。虽然不是在炮火硝烟之中,而是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他们的骨灰即使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仍然在人们的心里挺立着一座座不朽丰碑。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由于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对于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素质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总之,小学阶段的审美素养教育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文本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有个明白无误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邓元振.浅谈小学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10).
[2]孙宏恩.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