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植想象力”。诗趣,应该是我教学《所见》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教学《所见》怎样达此目标?我的做法是:在引导学生懂得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推行“三化意境”。
一、同化意境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带入情境。就是带学生进入诗境。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诗歌意境和儿童的生活经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唤起儿童的亲切感,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状态,引导其进入诗境。我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就采用了故事讲述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引领孩子入诗境。课堂教学导语如下:一个夏天的午后,从乡间的小路上,远远地走来一个放牛的小牧童。动听的牧歌传遍了小树林,整个小树林仿佛也活跃了起来。忽然,小牧童站住,响亮的歌声一下子停了。只见他专心地看着池塘边的柳树。是什么吸引了小牧童的注意?哦,原来,树上知了的鸣叫声,引得他一心想要去捉几只知了来玩。
故事的引入让孩子在学习起始阶段就激发起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自然无痕地带孩子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悠闲而富有乡村田园情趣的意境中。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眼睛,抓住他们的心,后边的古诗学习也因此而充满乐趣。
2.领悟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为帮助学生领悟意境,我绘制了挂图“牧童行歌”和“停歌捕蝉”,结合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怀着快乐、激动的情绪想象图画,领悟意境。
首先,让学生观察“牧童行歌”图,提问:这幅图画的是哪些诗句的内容?联系生活想象牧童此时的心情。
然后,出示挂图“停歌捕蝉”,问:第二幅图画的是哪些诗句的内容?牧童走着走着,听到了什么?听到蝉叫,牧童会怎样想?在诗图结合、教师巧问下,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性情,他们不仅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创造性地连接两幅图表达诗歌形象。心理学研究指出,音乐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为此,在理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时,我配上“蝉的弹琴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自己从理解诗句入手,用自己的话说出了诗句的意思,同时教师的丰富情感、适当手势和面部表情等辅助直观形象,进一步优化了意境教学。
二、强化意境
“诗是有声的画”。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律、节奏,再辅助以适当的电教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所见》通过寥寥20个词,简练、生动地勾画出牧童的声、情、神、态。指导朗读时以叙述的语气诵读第一句“牧童骑黄牛”;第二句“振”字高亢赞美;用叙述的口吻读 “意欲捕鸣蝉”;重、快的语气,语速读第四句中的“忽然”,表现牧童灵活、机敏;“闭口立”三字轻、慢,一字一拍,再现牧童凝神屏气,伺机行动和蹑手蹑脚捉鸣蝉的神情。 在指导朗读诗歌时,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中把想象画面与体会情感结合起来,强化了意境教学,这个过程唤醒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诱发审美再造,形成动人的艺术意境。教室里的人仿佛全都成了牧童,学生、教师和诗歌三者合一。同时,不仅要朗读,而且要背诵,看图背,想象画面背,听诗意背,同桌互背,抽背,齐背。最后要求,回家后配上画,背给家人听。背诵巩固了意境教学成果,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外化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因此在帮助学生同化、强化意境后,应该非常珍视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孩子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加工和内化诗歌的语言,外化诗歌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充满童趣,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孩子“闭口立”后在想些什么,通过比较牧童前后不同的表现,再思考牧童会想些什么,最后学生通过细察图画,对“牧童捕蝉故事”自由发挥想象。学生怀着兴奋、激动的情绪讲诗歌形象,同桌互讲,当着全班同学面讲,收到了相互感染启发之效果,信息流通反馈之功。
寻找诗歌和孩子语言,和生活体验的有效契合,恰当地运用想象写话,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外化了诗歌意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古诗,我们还需不断探索,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在传承中华文明薪火,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中,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
(责编钟岚)
教学《所见》怎样达此目标?我的做法是:在引导学生懂得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推行“三化意境”。
一、同化意境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带入情境。就是带学生进入诗境。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诗歌意境和儿童的生活经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唤起儿童的亲切感,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状态,引导其进入诗境。我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就采用了故事讲述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引领孩子入诗境。课堂教学导语如下:一个夏天的午后,从乡间的小路上,远远地走来一个放牛的小牧童。动听的牧歌传遍了小树林,整个小树林仿佛也活跃了起来。忽然,小牧童站住,响亮的歌声一下子停了。只见他专心地看着池塘边的柳树。是什么吸引了小牧童的注意?哦,原来,树上知了的鸣叫声,引得他一心想要去捉几只知了来玩。
故事的引入让孩子在学习起始阶段就激发起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自然无痕地带孩子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悠闲而富有乡村田园情趣的意境中。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眼睛,抓住他们的心,后边的古诗学习也因此而充满乐趣。
2.领悟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为帮助学生领悟意境,我绘制了挂图“牧童行歌”和“停歌捕蝉”,结合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怀着快乐、激动的情绪想象图画,领悟意境。
首先,让学生观察“牧童行歌”图,提问:这幅图画的是哪些诗句的内容?联系生活想象牧童此时的心情。
然后,出示挂图“停歌捕蝉”,问:第二幅图画的是哪些诗句的内容?牧童走着走着,听到了什么?听到蝉叫,牧童会怎样想?在诗图结合、教师巧问下,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性情,他们不仅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创造性地连接两幅图表达诗歌形象。心理学研究指出,音乐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为此,在理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时,我配上“蝉的弹琴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自己从理解诗句入手,用自己的话说出了诗句的意思,同时教师的丰富情感、适当手势和面部表情等辅助直观形象,进一步优化了意境教学。
二、强化意境
“诗是有声的画”。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律、节奏,再辅助以适当的电教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所见》通过寥寥20个词,简练、生动地勾画出牧童的声、情、神、态。指导朗读时以叙述的语气诵读第一句“牧童骑黄牛”;第二句“振”字高亢赞美;用叙述的口吻读 “意欲捕鸣蝉”;重、快的语气,语速读第四句中的“忽然”,表现牧童灵活、机敏;“闭口立”三字轻、慢,一字一拍,再现牧童凝神屏气,伺机行动和蹑手蹑脚捉鸣蝉的神情。 在指导朗读诗歌时,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中把想象画面与体会情感结合起来,强化了意境教学,这个过程唤醒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诱发审美再造,形成动人的艺术意境。教室里的人仿佛全都成了牧童,学生、教师和诗歌三者合一。同时,不仅要朗读,而且要背诵,看图背,想象画面背,听诗意背,同桌互背,抽背,齐背。最后要求,回家后配上画,背给家人听。背诵巩固了意境教学成果,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外化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因此在帮助学生同化、强化意境后,应该非常珍视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孩子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加工和内化诗歌的语言,外化诗歌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充满童趣,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孩子“闭口立”后在想些什么,通过比较牧童前后不同的表现,再思考牧童会想些什么,最后学生通过细察图画,对“牧童捕蝉故事”自由发挥想象。学生怀着兴奋、激动的情绪讲诗歌形象,同桌互讲,当着全班同学面讲,收到了相互感染启发之效果,信息流通反馈之功。
寻找诗歌和孩子语言,和生活体验的有效契合,恰当地运用想象写话,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外化了诗歌意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古诗,我们还需不断探索,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在传承中华文明薪火,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中,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