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不仅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口头或文字)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传统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单调、枯燥、缺乏新意,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在今天大力提倡创新思维的形式下,教师应不断地变换提问方式,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状态,使他们的思维潜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一、以图片、录像资料提问
在当今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教学的情况之下,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或与教材有关的录像资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一课时,给学生展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北京人》像、《石块》《天然火种》;另一组是《山顶洞人》像、《项链》、《针》、《钻木取火》。然后提出问题:①北京人有哪些特征?山顶洞人有哪些特征?②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比,讨论,得出了正确答案,而且认识到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多了。
二、以诗歌、故事,文字资料等提问
以诗歌提问,特别是用学生熟悉的和历史有关的诗歌提问,课堂效果也很好。如在讲《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师可出示或朗读毛泽东的《长征》诗,学生会随着教师兴致勃勃地朗诵起来,教师趁机提出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长征?②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什么地方?等等。这样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运用故事、文字资料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提问方式可用于导入新课时,也可用于课后复习中。
三、充当角色假设提问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妨作点假设。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又如:在讲解《美国内战》一节时,可设问:“美国内战前,假如有一个资本家在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你认为这家工厂发展的前景会怎样?”有学生说:“他(资本家)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奴隶主手中,奴隶主要把棉花卖到英国去。”有学生说:“他织出的布卖不掉,因为南方的奴隶没有购买力。”通过这种假设后的讨论,学生对美国内战的原因、性质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四、联系现实提问
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作了这样一段开场白:“目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一再抬头,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他们否认侵略罪行,否认历史,文部省甚至通过了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这极大地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但是,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中国已不是当时的中国,国际形势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既要感性认识历史,更要理性认识当今中日关系,你能为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发表高见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以上方式,采取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重视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教师只交给了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很少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当解决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提问,养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开始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提问的范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引申,再由學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另外,要求学生提问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要乐于提问,勤于提问,使“一言堂”成为“群言堂”。这样的提问方式使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相应提高了。
六、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
学生给教师提问题,打破了常规,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为了提出难度大的问题,必定下很大功夫钻研课文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简单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或者是教师当时回答不出的问题,也要加以保护和肯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提问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例如,我在讲《秦朝的统一》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秦始皇建立的专制集权统治是他的功还是过呢?②秦始皇修长城以牺牲无数的劳动人民为代价,为什么还算他的功劳呢?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由被动的听课变为积极的思维。
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给学生提问,学生也可给教师提问。只是不要采用单一的一种方式,要考虑到情景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做到灵活恰当,安排合理。利用各种提问方式,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只有通过适时地变换提问方式,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以图片、录像资料提问
在当今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教学的情况之下,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或与教材有关的录像资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一课时,给学生展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北京人》像、《石块》《天然火种》;另一组是《山顶洞人》像、《项链》、《针》、《钻木取火》。然后提出问题:①北京人有哪些特征?山顶洞人有哪些特征?②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比,讨论,得出了正确答案,而且认识到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多了。
二、以诗歌、故事,文字资料等提问
以诗歌提问,特别是用学生熟悉的和历史有关的诗歌提问,课堂效果也很好。如在讲《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师可出示或朗读毛泽东的《长征》诗,学生会随着教师兴致勃勃地朗诵起来,教师趁机提出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长征?②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什么地方?等等。这样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运用故事、文字资料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提问方式可用于导入新课时,也可用于课后复习中。
三、充当角色假设提问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妨作点假设。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又如:在讲解《美国内战》一节时,可设问:“美国内战前,假如有一个资本家在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你认为这家工厂发展的前景会怎样?”有学生说:“他(资本家)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奴隶主手中,奴隶主要把棉花卖到英国去。”有学生说:“他织出的布卖不掉,因为南方的奴隶没有购买力。”通过这种假设后的讨论,学生对美国内战的原因、性质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四、联系现实提问
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作了这样一段开场白:“目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一再抬头,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他们否认侵略罪行,否认历史,文部省甚至通过了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这极大地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但是,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中国已不是当时的中国,国际形势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既要感性认识历史,更要理性认识当今中日关系,你能为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发表高见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以上方式,采取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重视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教师只交给了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很少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当解决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提问,养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开始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提问的范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引申,再由學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另外,要求学生提问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要乐于提问,勤于提问,使“一言堂”成为“群言堂”。这样的提问方式使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相应提高了。
六、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
学生给教师提问题,打破了常规,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为了提出难度大的问题,必定下很大功夫钻研课文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简单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或者是教师当时回答不出的问题,也要加以保护和肯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提问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例如,我在讲《秦朝的统一》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秦始皇建立的专制集权统治是他的功还是过呢?②秦始皇修长城以牺牲无数的劳动人民为代价,为什么还算他的功劳呢?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由被动的听课变为积极的思维。
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给学生提问,学生也可给教师提问。只是不要采用单一的一种方式,要考虑到情景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做到灵活恰当,安排合理。利用各种提问方式,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只有通过适时地变换提问方式,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