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怀戚写于1985年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内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可以说,阅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心灵在亲情、生命、使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
一、亲情的歌颂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母子之爱、父子之爱是人类最真实、最质朴的亲情。《散步》一文在字里行间中就流淌着这种浓郁的亲情。
文章一开头就交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足以窥见一家人的和睦与融洽。接着向读者交代了散步的缘由:“母亲年老了,身体不好”,经过一冬的封闭,更显生命之憔悴,因此劝母亲出来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缘由就体现出儿子对母亲的关心。“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饱含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听“我”一劝,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作者在这里用“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很真切地表达出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所特有的骨肉深情:儿子小时侯很听母亲的话,说明儿子是好儿子,母亲是好母亲;母亲老了,听成年儿子的话,说明母亲懂得尊重儿子,而儿子也懂得关心老人。特别是在一家祖孙三代散步到岔路口时,母亲选择走大路,因为大路平坦,而儿子选择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上有慈祥敬爱的母亲,下有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必须作出选择。当“我决定委屈儿子”,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向“我”提出要求:“还是走小路吧。”这就把母亲体谅儿子、又喜欢孙子的血肉亲情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同时也把母亲那善良真诚的美好性格及“我”对母亲的挚爱得以很好地凸现。作者在这里用细节描写给读者描画了一幅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具体体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融洽气氛。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
纵然是一次平常而又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顿生良多感慨。莫先生就像一位摄影大师,抓住家庭生活中很平凡的一个镜头——散步,折射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二、生命的感慨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眼前的情景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为什么会想到“生命”?此处的“生命”是什么?这是文中值得咀嚼的地方。先请看这一段景物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是散步的美妙背景,也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借“新绿”、“嫩芽”讴歌生命的活力。再来看看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的召唤,生命的呼唤。这两处所写都是大自然的生命,但仔细一想,又何尝不是人类社会的生命呢?
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不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吗?“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像“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儿子背母亲,母亲背儿子;母亲给“我”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年老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和年幼的生命。
是啊,生命是承前起后的,是代代相传的,年老的生命需要成熟的生命关爱,年幼的生命需要成熟的生命疼爱。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选择、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了每一条生命的唯一性,这种唯一使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高贵的,所以我们人类要关爱生命,要珍惜生命,要为生命的存在而感动。
三、使命的神圣
作者缘于要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写就的《散步》,通过写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现出中年人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中一家人散步到岔路口时,“老的”要走大路,“小的”要走小路,而且各有道理。在“老的”面前“我”是“强壮”的,在“小的”面前“我”又是“高大”的,面对这个选择,“我”陡然升起一股崇高的责任感。此时,“我”的心情正是千百个既做儿子,又当父亲的中年人的心绪,这也正体现人到中年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在选择走小路的途中,“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我”和“妻”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我们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起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这形象地表明了“我”这一辈人对生活有一种神圣使命感。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的“背”实际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在“整个世界”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总之,这一篇不足600字的散文,以其清新的格调、朴实的语言,于平凡小事中展现了丰富的诗意,在轻描淡写中蕴藉着隽永的哲理,将亲情的崇高、生命的可贵、使命的神圣作了一次整体的透视。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2005级研究生]
一、亲情的歌颂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母子之爱、父子之爱是人类最真实、最质朴的亲情。《散步》一文在字里行间中就流淌着这种浓郁的亲情。
文章一开头就交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足以窥见一家人的和睦与融洽。接着向读者交代了散步的缘由:“母亲年老了,身体不好”,经过一冬的封闭,更显生命之憔悴,因此劝母亲出来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缘由就体现出儿子对母亲的关心。“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饱含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听“我”一劝,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作者在这里用“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很真切地表达出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所特有的骨肉深情:儿子小时侯很听母亲的话,说明儿子是好儿子,母亲是好母亲;母亲老了,听成年儿子的话,说明母亲懂得尊重儿子,而儿子也懂得关心老人。特别是在一家祖孙三代散步到岔路口时,母亲选择走大路,因为大路平坦,而儿子选择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上有慈祥敬爱的母亲,下有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必须作出选择。当“我决定委屈儿子”,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向“我”提出要求:“还是走小路吧。”这就把母亲体谅儿子、又喜欢孙子的血肉亲情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同时也把母亲那善良真诚的美好性格及“我”对母亲的挚爱得以很好地凸现。作者在这里用细节描写给读者描画了一幅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具体体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融洽气氛。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
纵然是一次平常而又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顿生良多感慨。莫先生就像一位摄影大师,抓住家庭生活中很平凡的一个镜头——散步,折射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二、生命的感慨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眼前的情景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为什么会想到“生命”?此处的“生命”是什么?这是文中值得咀嚼的地方。先请看这一段景物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是散步的美妙背景,也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借“新绿”、“嫩芽”讴歌生命的活力。再来看看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的召唤,生命的呼唤。这两处所写都是大自然的生命,但仔细一想,又何尝不是人类社会的生命呢?
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不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吗?“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像“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儿子背母亲,母亲背儿子;母亲给“我”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年老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和年幼的生命。
是啊,生命是承前起后的,是代代相传的,年老的生命需要成熟的生命关爱,年幼的生命需要成熟的生命疼爱。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选择、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了每一条生命的唯一性,这种唯一使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高贵的,所以我们人类要关爱生命,要珍惜生命,要为生命的存在而感动。
三、使命的神圣
作者缘于要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写就的《散步》,通过写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现出中年人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中一家人散步到岔路口时,“老的”要走大路,“小的”要走小路,而且各有道理。在“老的”面前“我”是“强壮”的,在“小的”面前“我”又是“高大”的,面对这个选择,“我”陡然升起一股崇高的责任感。此时,“我”的心情正是千百个既做儿子,又当父亲的中年人的心绪,这也正体现人到中年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在选择走小路的途中,“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我”和“妻”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我们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起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这形象地表明了“我”这一辈人对生活有一种神圣使命感。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的“背”实际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在“整个世界”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总之,这一篇不足600字的散文,以其清新的格调、朴实的语言,于平凡小事中展现了丰富的诗意,在轻描淡写中蕴藉着隽永的哲理,将亲情的崇高、生命的可贵、使命的神圣作了一次整体的透视。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200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