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礼赞,生命的高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ch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怀戚写于1985年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内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可以说,阅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心灵在亲情、生命、使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
  
  一、亲情的歌颂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母子之爱、父子之爱是人类最真实、最质朴的亲情。《散步》一文在字里行间中就流淌着这种浓郁的亲情。
  文章一开头就交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足以窥见一家人的和睦与融洽。接着向读者交代了散步的缘由:“母亲年老了,身体不好”,经过一冬的封闭,更显生命之憔悴,因此劝母亲出来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缘由就体现出儿子对母亲的关心。“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饱含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听“我”一劝,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作者在这里用“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很真切地表达出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所特有的骨肉深情:儿子小时侯很听母亲的话,说明儿子是好儿子,母亲是好母亲;母亲老了,听成年儿子的话,说明母亲懂得尊重儿子,而儿子也懂得关心老人。特别是在一家祖孙三代散步到岔路口时,母亲选择走大路,因为大路平坦,而儿子选择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上有慈祥敬爱的母亲,下有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必须作出选择。当“我决定委屈儿子”,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向“我”提出要求:“还是走小路吧。”这就把母亲体谅儿子、又喜欢孙子的血肉亲情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同时也把母亲那善良真诚的美好性格及“我”对母亲的挚爱得以很好地凸现。作者在这里用细节描写给读者描画了一幅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具体体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融洽气氛。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
  纵然是一次平常而又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顿生良多感慨。莫先生就像一位摄影大师,抓住家庭生活中很平凡的一个镜头——散步,折射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二、生命的感慨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眼前的情景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为什么会想到“生命”?此处的“生命”是什么?这是文中值得咀嚼的地方。先请看这一段景物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是散步的美妙背景,也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借“新绿”、“嫩芽”讴歌生命的活力。再来看看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的召唤,生命的呼唤。这两处所写都是大自然的生命,但仔细一想,又何尝不是人类社会的生命呢?
  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不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吗?“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像“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儿子背母亲,母亲背儿子;母亲给“我”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年老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和年幼的生命。
  是啊,生命是承前起后的,是代代相传的,年老的生命需要成熟的生命关爱,年幼的生命需要成熟的生命疼爱。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选择、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了每一条生命的唯一性,这种唯一使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高贵的,所以我们人类要关爱生命,要珍惜生命,要为生命的存在而感动。
  
  三、使命的神圣
  
  作者缘于要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写就的《散步》,通过写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现出中年人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中一家人散步到岔路口时,“老的”要走大路,“小的”要走小路,而且各有道理。在“老的”面前“我”是“强壮”的,在“小的”面前“我”又是“高大”的,面对这个选择,“我”陡然升起一股崇高的责任感。此时,“我”的心情正是千百个既做儿子,又当父亲的中年人的心绪,这也正体现人到中年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在选择走小路的途中,“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我”和“妻”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我们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起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这形象地表明了“我”这一辈人对生活有一种神圣使命感。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的“背”实际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在“整个世界”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总之,这一篇不足600字的散文,以其清新的格调、朴实的语言,于平凡小事中展现了丰富的诗意,在轻描淡写中蕴藉着隽永的哲理,将亲情的崇高、生命的可贵、使命的神圣作了一次整体的透视。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2005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教学本课我打算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即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出文本,阐释教者的价值取向;超越文本,绽放读者的阅读个性。    一、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丑小鸭》是大多数同学熟知的故事,童话又是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文体。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
语文这一学科比起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自我优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领略语文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探究和实践等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深度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和深度学习相对的也就是浅层学习,一般来讲浅层学习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
我们所说的“探究”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导演下,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实际的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邵名尉先生花费十余年心血编撰了一部《毛泽东诗词评注》,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作者从遥远的南国给我寄来了部分未刊书稿,让我提点意见并为他的著作写篇序。此书对我很有吸引力,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它,读后感到颇有收获。因此,我以兴奋的心情向毛泽东诗词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朋友推荐这部书。  《毛泽东诗词评注》熔原作、注解、评点、赏析、翻译和考证于一炉,堪称毛诗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评注的对象是正式公开发表的6
比较今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同样也是自主命题的广东、山东两省新课改的高考试卷比较让人失望。先说山东省试卷,整份试卷除了第六大块现代文表述题变为二选一外,结构、内容、题量及其赋分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由语知、现代文选择题、文言文阅读题、翻译及诗歌鉴赏与默写题、现代文表述题、语用、作文七大块共23个小题构成。虽然有些小题所考的点与去年不一样,但这也不过是考点轮空的调整,算不得新意,更难让人从中寻觅到代表新
如何使语文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生价值?笔者发现目前的语文作业模式统一,缺乏层次性;作业重书面的多,轻实践的少,重知识的多,轻情境的少。在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练习书上东拼西凑,没有有效结合教学、教材和课标的统一;没有设计出结合语文实践,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作业。于是,笔者尝试以统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为例,探讨通过情境作业设计提升学生思
丁西林先生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不仅以诙谐幽默的戏剧冲突营造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更以其揭露社会的深刻,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讽刺力作。  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八年抗战期间。娘姨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不依不饶;一定要仅有三毛钱的李嫂赔偿她三块钱国币。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在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之中,剧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弱者无以
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由福州一中主办,福建省语文学会、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协办的“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福州一中新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界的100多名正式代表和260多名列席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大会的研究主题是:语文教育守正与创新,语文教师修身与育人。  陈日亮老师历任福州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副校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曾荣获“全国五讲四美
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把更大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放任,恰恰相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宏观的视角,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有鉴于此,现以杜甫名诗《登高》的教学为例,指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控制方面的几个要点。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方面的文学积淀非常深厚,这些积淀内容正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唐代诗人杜甫